中山大學研究 榮登國際環科期刊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全球之先,證實海洋生物野外環境會攝取並積累超細懸浮微粒(PM1),研究結果榮登國際環境科技權威頂尖期刊。(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證實海洋生物會攝取並積累超細懸浮微粒(PM1),還能透過生殖轉移給下一代,重大發現榮登國際環境科技權威頂尖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爲空氣污染物對海洋影響的相關研究開啓全新視野

海洋科學系教授劉莉蓮與研究團隊耗時8年,在沖繩海槽尾端龜山島海域進行研究,發現生長當地淺海熱泉海葵標本中出現許多從未見過的黑色粒狀物。經過詳細切片顯微鏡觀察,還動用考古學研究常用的「碳─14定年法」鑑定,發現黑顆粒中含有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超細懸浮微粒(PM1)。

研究團隊更發現,當地潮間帶到1000公尺深海域的海葵,體內都有PM1累積現象,海葵還會從上一代繼承污染物,PM1濃度高時甚至肉眼可見黑色、棕色綠色等明顯沈澱。研究團隊懷疑,PM1的生物積累效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有機汞等環境荷爾蒙類似。

劉莉蓮表示,PM1比PM2.5更微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大。懸浮微粒進入海洋生物的研究稀少,中山團隊的研究結果證實海洋生物在野外環境會攝取並積累空污微粒,更突破了以往無法直接、快速取出累積在生物體內懸浮微粒的困境,爲研究懸浮微粒物理化學特性分析、懸浮微粒在自然環境中的宿命及其對環境與生物健康影響相關議題帶來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