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競爭如何重塑全球經濟”

參考消息網7月7日報道

與普遍認爲的“脫鉤”不同,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個“再全球化”過程。

美國密歇根大學榮譽教授肯尼斯·德沃斯金和德勤中國合夥人艾倫·麥克查爾斯7月2日在美國《財富》雜誌網站發表《美中競爭如何造福世界——和重塑全球經濟》一文,對“再全球化”進行了詳細分析。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問題,正在對所有國家和跨境業務產生影響。

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和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新的全球化故事始於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企業的生產製造和供應鏈都過度集中在中國。但過度集中並不僅限於中國。

在我們調研或與跨國公司的接觸中,我們沒有看到去全球化或脫鉤,也沒有看到現狀在繼續。引發脫鉤討論的力量——例如地緣政治壓力、國家安全擔憂、戰略競爭考量以及執行規則的國際組織的消亡——是真實存在的。

然而,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重返西方國家,也沒有回到被嚴格鎖定的新興消費國,這與去全球化理論的基本主張不符。製造業正轉到其他國家(如越南和墨西哥),並非脫鉤和脫離。跨國公司正在做他們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擅長的事情:尋找適應和繁榮的方法。我們稱這種轉變爲“再全球化”。

理想情況下,最終結果將是一個多極世界,更多國家參與全球商業和繁榮。

我們的結論是,再全球化最終將對西方和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新興勞動力和消費者,尤其是女性,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前階段的再全球化始於輕工製造業從中國向低成本國家的自然遷移。中國有條不紊地推進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以避免阻礙其製造業和出口的成功。儘管生產率的提高幅度不大,但通過對中心資源的系統性(儘管常常是低效的)配置、產能過剩和出口價值鏈的快速提升,中國仍是世界上製造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

當然,在全球化的業務中,轉移自己的製造或組裝不是一個孤立的決定。任何一家公司的運營背後都有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幾十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全面的商品化電子元件供應基地,這一點至今無人能及。

再全球化帶來的混亂,對受其影響的人來說,將會像全球化剛起步時一樣痛苦,比如工廠工人失業,這也將迫使跨國公司通過將低端生產轉移到迄今基本上被排除在全球貿易之外的國家來增強彈性。例如,巴基斯坦、坦桑尼亞、肯尼亞、大部分中歐國家和中東地區具有巨大的、尚未開發的潛力成爲製造業中心和未來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

隨着製造業崗位的增加——尤其是在服裝等輕工製造業,以及其他輕工和半自動化製造業——我們預計會看到女性廣泛就業。當女性獲得穩定的工資時,我們通常會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看到重大的社會變化。反過來,這也會對下一代產生積極影響。

我們還處於人工智能、網絡製造、其他實時製造和物流控制技術等所帶來的其他變化的風口浪尖,每一項技術都有改變全球化步伐和方向的巨大潛力,人們對這些變化知之甚少。

製造業和相關供應鏈的去集中化是再全球化世界的一個關鍵過程。儘管投資者對巴西、印度、東歐和東南亞國家感興趣,但我們預計不會有任何新興市場或供應中心像中國那樣主導着投資者的注意力。跨國公司高管對新的過度集中情況興趣不大。

潛在的高增長新興經濟體將通過在中美戰略競爭中保持不結盟的立場,在追求其國家利益方面發揮影響。目前的石油市場就是在允許貿易和制裁貿易相互作用中呈現這種動向的例證。

在再全球化格局中,同樣肯定會出現未被認識到的弊病,包括網絡犯罪和恐怖主義的創新、生物和化學對健康的威脅、破壞性軍事事件以及主要經濟體的政治災難。金融科技和加密貨幣爲全球金融運營提供了許多效能,也爲規避監管和逃稅提供了一系列機會。

然而,我們是樂觀的。隨着跨國公司工廠的擴張,它們將獲得更強的彈性——從長遠來看,這將有助於控制通貨膨脹,即使干擾變得更加頻繁。新興市場將從中受益,提高人口素質,給女性賦權。

設想一個再全球化世界的格局只是成功決策的起點。(編譯/劉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