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前景與路徑研討會”探討中國經濟前景
中國日報3月1日電 2024年2月29日,由中國—中東歐研究院籌備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前景與路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成功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趙志敏出席會議並就中國經濟形勢以及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進行了分析。來自中國、德國、匈牙利、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等國3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會議圍繞中國經濟形勢、歐洲形勢、中歐關係以及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趙志敏秘書長在主題演講中重點分析了中國經濟形勢,他指出:2023年,在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動盪加劇、地緣風險上升、外部環境不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不改向好底色,破浪前行,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增長在恢復。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126 萬億元,經濟增速5.2%,較2022年加快2.2個百分點,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了30%,自2011年以來連續13年保持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地位。
二是結構在優化。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服務業和消費的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2023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4.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2.5%,比上年提高43.1個百分點。多年來中國國民財富持續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3年比上年實際增長6.1%,連續多年高於GDP增速。
三是創新在加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投入穩步增加。初步測算,2023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到33278.2億元,科研經費投入強度達到GDP的2.64%,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高鐵、特高壓、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發電、核電、5G等技術世界領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3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上升到第十二位,在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羣中佔有22席,首次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羣五強中佔有兩席。
四是外貿更多元。外貿運行總體平穩,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展現出中國外貿的質量成色。在國際貿易萎縮的大背景下,2023年,中國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呈現逐月逐季遞增態勢,去年12月份中國進出口額達到3.81萬億的月度規模歷史新高。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三個領域產品出口額增長了29.9%,船舶、家用電器出口額分別增長35.4%和9.9%。
五是開放在深化。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外商投資負面清單不斷縮減,新平臺新業態發展勢頭良好。2023年,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數量已擴大至22個,合計進出口7.67萬億元,增長2.7%,佔進出口總值的18.4%;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深入推進,年度進出口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趙秘書長強調,中國經濟也存在動力轉換、結構轉換、效率轉換的難題需要解決,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付出很大努力。中國依然是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進口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專利申請第一大國、科技論文發表第一大國、世界最大旅遊市場、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引擎。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足、政策空間充裕的基本特徵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開放的中國必將繼續爲世界帶來更多的合作機遇,而對於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我們依舊充滿信心。
參會者圍繞中國經濟形勢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進行探討。與會專家學者認爲,中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這給歐盟以及歐洲國家帶重要發展機遇。當前世界多極化趨勢明顯,歐洲應該摒棄地緣政治思維以及泛安全化敘事,創造合作共贏環境。克羅地亞地緣經濟論壇創始人兼主席亞斯娜·普萊夫尼克(Jasna Plevnik,the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Geoeconomic Forum Croatia)說,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和中歐合作近年來取得豐碩成果,這對中歐關係發展至關重要。匈牙利帕茲瑪尼·彼得天主教大學副教授、前匈牙利駐華大使山多爾·佐爾坦·庫紹伊(Associate Professor, Pazmany Peter Catholic University, Former Ambassador of Hungary to China Sandor Zoltan Kusai)表示,展望下一個十年,藉助中國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通過不斷創新合作思路,堅持務實合作,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仍然大有可爲。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