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星探測“初樣”研製順利中美歐俄2020年同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3月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周文其 白國龍 姜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星探測器系統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火星探測任務在方案上沒有“卡脖子”的難點。
去年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十三五”(2016—2020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其後發佈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部署啓動首次火星探測。這將促進中國在深空領域不斷向前探索。
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爲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爲4億公里。科學界一般認爲,探測火星對研究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問題有重大價值,而從人類未來星際移民前景來看,火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值得研究的一顆星。2015年熱映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展現了人類克服困難持續探測火星的堅定信心。
自1960年蘇聯發射火星船一號以來,人類對火星的探測有40多次。進入21世紀以來,探測火星的任務比探測月球還要多,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火星。
中國首次火星全球遙感與區域巡視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正式立項。計劃於2020年七八月間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火星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火星探測器巡航飛行約7個月後被火星捕獲,一次實現“環繞、着陸、巡視”3個目標。
“一次實現這些目標,是其他國家第一次實施火星探測從未有過的,要協調好各個任務,面臨的挑戰更是前所未有。”葉培建說。
目前該項任務進展順利。據葉培建介紹,在綜合考慮了火星地形地貌、氣候和光照等條件後,已初步在火星北緯25度選定兩個備選着陸點。
按照設計,中國火星探測器的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將在分離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氣動外形減速、降落傘減速和反推發動機動力減速,最後下降着陸在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着陸平臺,開始火星表面巡視探測。
葉培建說,爲了確保着陸巡視器順利着陸,需要進行一些工程驗證,包括專門發射火箭來驗證直徑達16米的降落傘。
2013年印度發射的“曼加里安”號探測器是繞火星赤道飛行,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與之有所差別。中國火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介紹,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將繞火星進行大橢圓軌道飛行,以便對火星進行更全面清晰的全球觀測。
“探測器將搭載用於火星全球遙感的相機、探測火星地下淺層結構的雷達等13臺科學載荷,對火星的形貌、土壤、環境、大氣、水冰分佈、物理場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孫澤洲說。
預計2020年,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多家航天機構聯合進行的“火星太空生物”(ExoMars)項目,將發射火星車登陸火星表面。
美國“火星2020”火星車將於2020年7月或8月發射升空。按計劃,它將在着陸點附近進行地址評估,研究周圍環境是否適宜生物生存,尋找古代火星生命跡象,並探測和評估未來宇航員登陸火星後可能發現的資源和麪臨的威脅等。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表示,屆時火星表面將至少同時聚集來自中、美、歐、俄的多個火星探測器,火星探測的競爭可能達到白熱化。這次同場競技,將是檢驗各國航天技術和行星科學研究實力的重要舞臺。如果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成功,將能大大縮小和火星探測強國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