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2023年新當選院士簡介

2023年,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新當選院士10人,他們是(以姓氏拼音爲序):

杜官本

杜官本,男,漢族,1963年9月生,湖北潛江人,民革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木材科學與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民革雲南省委會副主委(兼)。

杜官本1985年7月於南京林學院獲學士學位;1985年9月起在西南林學院(現西南林業大學)任教;1994年7月,在雲南大學獲碩士學位;1998年7月在南京林業大學獲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2年任西南林業大學林業工程學院院長;2007年起任西南林學院(西南林業大學)副院長(副校長);2012年當選爲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2018年任生物質材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23年卸任西南林業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官本主要從事人造板膠黏劑及人造板工藝領域科技創新工作。研製開發了環保防潮型刨花板新產品和工業化生產新技術,提升了刨花板工業整體制造水平,大幅度降低了刨花板甲醛釋放量,推動刨花板成爲定製家居主要基材,產品和技術創新爲刨花板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創新研發了人造板連續平壓生產線節能高效關鍵技術,升級了中國人造板工業生產方式升級並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刨花板工業高速發展,連續平壓創新技術服務了人造板產業和大批企業;在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化學理論計算方法系統研究了甲醛系列樹脂合成理論,開拓性開展了木竹材表面活化、樹脂分子超支化結構改造等前沿探索研究,爲木竹材膠合性能改良、傳統甲醛系列樹脂技術升級和新型木竹材膠黏劑研發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

金梅林

金梅林,女,湖北武漢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部獸用診斷製劑創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3551光穀人才計劃”獲得者。北京大學理學學士、華中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兼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免疫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生物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科技部高等級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審查委員會委員,農業部動物防疫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諮詢專家。

金梅林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獸醫生物學專業,博士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獸醫學專業,農學博士。自1980年在華中農業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2023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院士。

金梅林長期堅持在科研、教學一線,致力於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多年來她以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爲導向,重點從事人獸共患傳染病流行病學、致病機制、新型疫苗與分子診斷製劑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先後主持973、863、國家基金等科研課題4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全國創新爭先獎(2017) ,獲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以第一完成人獲新獸藥註冊證書8項,主要完成人獲新獸藥註冊證書1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7項(轉化30項);研發新型疫苗和診斷製劑48項,成果轉化企業35項次。發表論文297篇,其中SCI論文150篇,第一和通訊作者在PNAS、Cell Research等雜誌發表SCI論文103篇(IF5.0以上24篇)。連續三年被Elsevier評爲高被引學者。主編和參編著作8部。

康相濤

康相濤,男,漢族,1962年8月生,河南南陽人,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原學者。 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國家農業行業科技支撐體系崗位科學家。

康相濤1985年7月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並留校任教;1990年9月至1991年7月在中國農業大學進修;2009年12月在甘肅農業大學獲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博士學位。 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任河南農業大學學科(學位)與發展規劃處處長、教授、博導。兼任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畜牧學省一級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蛋雞產業體系遺傳育種崗位專家、河南省家禽種質資源創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帶頭人,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禽學分會副理事長及中國優質禽育種與生產研究會副理事長等。 2018年1月任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2010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十二五”國家863計劃主題專家組成員。2023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康相濤長期致力於地方雞種質資源發掘創新與利用研究,先後主持國家“863”計劃、農業科技跨越計劃、河南省傑出人才基金等項目12項。完成重要科研成果8項,其中作爲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6項,主研完成的“創建校內三結合基地的建設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培育出了固始雞蛋用、肉用配套系以及矮小型綠殼蛋雞等8個新品系,已在河南、湖北、四川、雲南、陝西和貴州等省市推廣轉化。入選“新中國60年畜牧獸醫科技貢獻獎(傑出人物)”,獲“河南省十大三農新聞人物獎”、“感動中國十大畜牧獸醫科技創新青年才俊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授予“河南省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劉世榮

劉世榮,1962年3月1日出生於遼寧,森林生態學領域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長,院分黨組副書記 。

劉世榮於1980年考入瀋陽農業大學林學系,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87年研究生畢業之後留校擔任助教;1990年獲得東北林業大學生態學博士學位,之後被分配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工作;1994年至1995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5年至1996年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研修;1996年至1998年擔任森林生態環境研究所副所長;1998年至2004年擔任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所長;2001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4年至2014年擔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14年至2018年擔任國際竹藤中心黨委書記併兼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2018年擔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2023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世榮主要從事森林生態學領域研究,他的研究包括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天然林生態恢復、人工林地力衰退與長期生產力維持機制和多目標經營、森林生態水文學和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等方面的研究。以他爲代表的研究團隊,首次在中國系統開展天然林林隙動態和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爲模擬自然的天然林動態採伐和撫育更新提供了基準技術參數;首次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森林生態土地分類系統等技術。

孫其信

孫其信,男,漢族,1962年8月生,甘肅景泰人,1987年9月參加工作,無黨派,研究生學歷,農學博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孫其信1982年在甘肅農業大學農學系本科畢業,1982至1987在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學獲碩士、博士學位;1987.07--1994.09,原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 講師、副教授、教授(其中:1989.10--1990.11,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訪問學者);1994.9--1999.1,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其中:1995.3--1995.8,加拿大農業部溫尼伯生物中心高級訪問學者);1999.1--1999.7,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1999.7--2002.6,中國農業大學作物學院院長;2002.6--2002.12,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助理;2002.12--2011.1,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2011.1--2015.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副部長級);2015.1--2017.7,陝西省政協副主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 ; 2017.7--,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2023.11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的教學、科研工作,是我國作物遺傳育種特別是小麥育種領域的知名專家。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科技攻關、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以色列國際合作等重點科研項目多項,並獲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北京市“五四獎章”、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徐明崗

徐明崗,1961年生,陝西楊陵人,農田土壤培肥及退化土壤改良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徐明崗於1984年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同年任職於陝西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4] ;1994年9月獲得西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壤學專業博士學位;1994年10月—1996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6年8月—1997年5月任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1997年5月—2004年7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祁陽紅壤試驗站站長;2004年7月—2009年4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祁陽紅壤試驗站站長;2009年4月—2017年2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 ;2017年2月—2020年9月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 ;2021年當選爲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22年3月任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土壤學首席科學家。 2023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明崗長期從事耕地質量提升科學研究和土壤肥力演變與培肥研究。主要從事中國農田土壤培肥與改良研究。探明中國農田土壤有機質演變規律,創建土壤有機質提升關鍵技術;解決水田有機質動態無法準確預測的國際難題;填補高度集約化生產中有機質研究的國際空白;探明中國南方紅壤農田酸化特徵,構建紅壤酸化分類防控關鍵技術,實現酸化土壤改良與可持續利用;揭示氮肥驅動、有機肥阻控紅壤農田酸化的技術原理,推動國家化肥減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的實施,遏制紅壤快速酸化態勢;組建土壤質量監測網絡及指標體系,爲國家耕地質量科技進步和決策制定提供原創平臺;牽頭組建覆蓋全中國的長期土壤肥力監測網絡及指標體系。

薛長湖

薛長湖,1964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興化市,漢族,民革黨員,水產生物資源高效利用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薛長湖於1984年7月獲得山東海洋學院水產品加工專業學士學位;1987年7月獲得山東海洋學院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專業碩士學位;1990年7月獲得青島海洋大學水產品加工與貯藏專業博士學位,後任教於青島海洋大學;2010年任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2017年5月當選爲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山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22年5月當選爲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山東省第十四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23年任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山東省未來海洋食品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2023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薛長湖主要從事水產品加工基礎理論與技術研究。他創新水產品加工專用酶高通量挖掘、理性設計與工程化製備,研發出水產品加工的生化工程技術,建立了以水產加工專用酶爲核心的生物加工技術體系。突破水產品高質化乾燥技術,發明了水產品固態微波源快速殺菌和魚糜製品高質化加工技術,實現了水產品的高質化加工利用。闡明瞭ω-3高不飽和脂肪酸水產特徵脂質、海洋硫酸多糖等水產特徵功效成分的結構與功能,突破分子蒸餾、定向酶解等功效成分製備核心技術,推動水產加工的營養健康化轉型。據2023年11月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數據,薛長湖的研究成果在近百家水產品加工企業轉化;建成甲殼素生物加工、海蔘高品質加工、海洋活性脂質等生產線幾十條,開發出系列高值化產品,廣泛應用於食品、農業、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張紹鈴

張紹鈴,男,1961年12月出生,福建福安人,日本留學歸國博士(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現代農業(梨)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5年,張紹鈴考上了山西農業大學果樹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99年,從日本留學歸國,來到了南京農業大學; 2010年牽頭組織由中國、美國、日本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梨基因組研究組,推動基因組測序工作實施; 2021年4月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2023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紹鈴研究方向包括梨種質資源與育種、梨基因組學與生殖機制、梨品質形成機制與調控。主要從事梨生殖生理與細胞信號轉導、果實品質形成與優質高效生產技術、梨種質評價與創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率先繪製完成了世界第一個梨全基因組精細圖譜,不僅理順了梨家族的“親屬關係”,還將梨的起源、馴化和變遷歷史一直追溯到了幾百萬年前,爲梨家族描繪了一個完整詳細的“族譜”。 他創立南京農業大學梨研究團隊,主持建成國家梨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國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蘇省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率先破解梨樹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產業問題,領銜完成國際首個梨全基因組圖譜和蛋白組全景圖譜。

張獻龍

張獻龍,男,1963年3月生,中共黨員,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張獻龍1980年考入華中農學院;1990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獲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02年6月至2008年2月任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院長、教授;2008年3月至2018年8月任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獻龍長期從事棉花生物技術及育種應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爲棉花細胞離體發育及調控機制、棉花雜種優勢利用、棉花纖維發育機制及關鍵基因功能分析、棉花抗黃萎病機制及防控。 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從野生棉體細胞及原生質體再生植株,實現體細胞融合並再生植株;建立了一套高通量的棉花轉基因系統;並將CRISPR-Cas9技術在棉花中成功應用;鑑定了一系列抗病、耐高溫、及纖維發育相關的重要功能基因;完成了海島棉基因組測序,揭示了棉花馴化歷程,爲全基因組育種奠定基礎。

朱教君

朱教君,1965年2月出生,漢族,內蒙古赤峰人,中共黨員,防護林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遼寧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

朱教君於1987年獲得瀋陽農業大學林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生態學碩士學位;1990年—1996年曆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6年—2001年就讀於日本新潟大學,畢業後獲得生物圈科學/自然(森林)科學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2002年在日本新潟大學農學部任學者研究員;2002年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站長;201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5年,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所長;2018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2023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教君長期從事防護林生態和林業生態工程研究,面向國家防護林工程建設需求,瞄準如何實現其功能高效穩定可持續等前沿問題,以全球最大生態工程——三北工程爲主體,傳承創新了防護林培育—建造——評估理論與技術體系。首創一期二齡三階段培育理論和定向經營技術,填補生態功能導向的防護林培育理論空白;提出基於全量水資源—系統協調性的建造理念和格局優化技術,突破工程規劃設計技術瓶頸;構建天—空—塔—地一體化評估體系和以評促建工程建設方案,攻克長週期、跨尺度、多要素工程評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