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簡介(一)

據2023年12月4日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現有院士(包括資深院士)120人,我們將分期進行介紹,今天是第一期,介紹8名院士(以姓氏拼音爲序)。

曹湘洪院士(1999年當選)

曹湘洪,男,1945年6月出生於江蘇江陰,石油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資深委員 。

1967年曹湘洪從南京化工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橡膠廠工作,歷任研究室副主任、聚合車間主任、書記、副廠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6年獲得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曹湘洪長期從事石油化工技術的研開、成果轉化及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過多項石油化工裝置的重大技術改造和攻關。參加順丁橡膠技術攻關,開發出了順丁聚合裝置長週期運行和穩定產品質量的核心技術;負責、參加並完成了中國第一套溶聚丁苯橡膠裝置的工業化;決策引進實驗室技術,組織、參加並完成了中國第一套丁基橡膠的工業化;指導了稀土順丁膠和稀土異戊膠的工業技術開發;推動了中國合成橡膠工業的發展。提出和決策採用未經工業驗證的新技術,組織乙烯、裂解汽油加氫、異丙苯、乙二醇等石油化工裝置的技術改造;提出、組織、參加並完成了低壓聚乙烯裝置工藝與關鍵設備、高壓聚乙烯裝置超高壓反應器、合成樹脂大型擠壓造粒機組等的國產化;開拓了中國石化工業內涵發展及工藝技術、重大裝備國產化之路。提出、組織並參加減壓渣油催化裂化、多產乙烯原料的蠟油中壓加氫裂化等煉油新技術開發;主持並參與完成了中國國二、國三、國四、國五、國六汽柴油標準的研究與制定。

柴立元院士(2019年當選)

柴立元, 男,漢族,1966年9月29日出生,江西省萬年縣人,冶金環境工程專家,中共黨員。1997 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有色冶金專業,獲博士學位。曾任國家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資源綜合利用主題專家。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現任中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有色冶金資源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主任、東亞資源再生國際會議中方主席。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8月,推選爲“湖南省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柴立元發明了含砷多金屬物料清潔冶金、冶煉廢酸資源化治理、重金屬廢水淨化回用等有色冶煉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研究成果在中國大中型涉重金屬企業推廣應用200多項工程,推動了中國有色行業產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

陳芬兒院士(2015年當選)

陳芬兒,男,漢族,1958年4月7日出生於江西崇仁,有機化工原料藥製造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西師範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芬兒於1988年獲得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碩士學位後進入武漢化工學院製藥系工作,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8年擔任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1999年獲得四川大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0年被評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20年7月,受聘爲鄭州大學藥學院、藥物研究院院長。

陳芬兒長期從事精細有機化工原料藥製造技術及工程化研究。發明了氯黴胺類催化劑及配套高立體定向催化醇解技術,在國際上建成了維生素H催化生產新工藝;發明了脂環烴芳香化類的清潔技術,建成了全球產量最大雙氯滅痛類系列原料藥生產新工藝;建成了均相自催化重排爲關鍵技術洛索洛芬、酮洛芬等原料藥通用生產工藝;開發了一系列聚合物氧氮丙啶氧化劑及配套環內酯立體定向氧化技術,建成了世界第一條喜樹鹼類原料藥化學全合成生產線。

陳建峰院士(2015年當選)

陳建峰,1965年8月29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化學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陳建峰於1986年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1992年獲得浙江大學博士學位;1994年6月浙江大學博士後出站至北京化工大學工作;1996年晉升爲教授;1997年被評聘爲博士生導師;2000年07月擔任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2002年被聘爲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1年擔任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化工大學)主任;2015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17年擔任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中共北京化工大學委員會常委;2018年擔任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秘書長。

陳建峰長期從事納米材料和超重力技術領域的研究。提出微觀混合反應工程理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開拓了超重力反應工程新領域,創建了超重力技術平臺和新裝備,成功應用於百萬噸級高端化學品和納米材料製造、脫硫環保、海洋工程、能源等流程工業中,節能減排、高品質化效果顯著,技術和裝備出口歐美等 。提出跨尺度分子混合反應理論模型,創建超重力RPB反應器技術及其反應與分離強化新工藝,並率先實現了產業化,有效解決了多種多相複雜反應選擇性低、能耗物耗高、產品品質低的工業難題。

陳祥寶院士(2011年當選)

陳祥寶,1956年4月25日出生於江蘇常熟,複合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結構性碳纖維複合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

陳祥寶於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系,先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84年碩士畢業後進入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工作;1992年獲得比利時魯文大學博士學位後回國;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至1997年擔任先進複合材料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任;1997年擔任中航工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副院長;2011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

陳祥寶長期從事先進樹脂基結構複合材料和結構/功能一體化複合材料研究工作。研製了耐高溫高韌性複合材料、低溫固化高性能複合材料和結構吸波一體化複合材料,發展了複合材料製造過程模擬優化和自動鋪放技術,提升了樹脂基複合材料性能和製造技術水平,並在先進殲擊機、運輸機和無人機等研製中得到大量應用,有力的支撐了中國國內航空裝備的發展。

戴厚良院士(2017年當選)

戴厚良,男,漢族,1963年出生於江蘇省。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石油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 現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兼任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戴厚良主持芳烴成套技術開發,並取得對二甲苯吸附分離技術關鍵突破與產業化,使中國成爲世界上極少擁有芳烴成套技術的國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 2015年,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龍江院士(2021年當選)

鄧龍江,1966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助理、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1983年9月,鄧龍江在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材料專業本科學習;1987年9月,在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材料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1990年3月,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師;1997年5月,任電子科技大學信息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2001年11月,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副院長;2009年11月,任電子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2013年1月,任電子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2013年12月,任電子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2015年,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助理。

鄧龍江長期從事電子功能材料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是中國電磁輻射控制材料與技術領域主要的學術帶頭人之一,帶領團隊在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基礎理論、製備技術、工程應用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特別是在電磁輻射控制材料的“薄型化”和“超寬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丁文江院士(2013年當選)

丁文江,1953年3月28日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紹興,輕合金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75年丁文江被推薦到上海交通大學鑄造工藝與裝備專業學習;1981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工作;1986年至1987年擔任日本三菱輕金屬公司技術開發中心做高級客座研究員;2000年參與創建了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2013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獲得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丁文江長期從事先進鎂合金材料及加工方面研究。帶領團隊在阻燃鎂合金研究方面,探明鎂的氧化膜生長微觀機制,使其燃點從520℃大幅提高至935℃,這一成果,讓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取消了不準鎂合金應用於民航客機的禁令。在高強韌鎂稀土合金研究方面,創制了延伸率可達35%的高強高延性鎂合金;在高強度鎂合金研究方面,將鎂合金強度提升至500MPa,使用溫度提升到300℃。結合自主研製的輕合金,創新了多種高難度關鍵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工藝,爲高性能鎂稀土合金的工程應用做出貢獻。開闢了可降解鎂基生物材料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物安全性、強韌性、降解可控性”三位一體的醫用鎂合金研究思想;開闢了鎂基能源材料研究方向,將核殼結構鎂基儲氫材料應用於燃料電池和含能材料領域,具有一定的價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