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這位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18日
2021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正式揭曉
共有149人當選
此次選舉共新增
6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8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其中
漢中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
趙銥民教授
本次被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銥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1956年10月出生於陝西漢中,1976年12月入伍,專業技術二級,現任空軍軍醫大學軍事口腔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當選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從事口腔修復醫、教、研工作三十餘年,研究方向爲口腔修復與正畸學。
在口腔頜面部嚴重缺損修復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就,主要學術貢獻有:創立了顏面缺損仿真修復技術體系;建立了系統的頜骨缺損咀嚼功能重建技術;發展了牙科磁性附着體固位技術;發明自主式口腔種植機器人,創建了智能化精準種植和即刻修復的牙種植全新模式;創建並促進中國頜面贗復學發展,推動我國該學科躋身於國際先進水平;研製出“智能化戰創傷模擬人”,解決了我軍戰救訓練的重大急需,已裝備部隊;建成了國際上影響力最大的口腔醫學博物館。
漢小布帶你
瞭解趙銥民院士
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世界軍事齒科學會榮譽主席、國際頜面修復學會名譽主席、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主席、中華口腔醫學雜誌總編……趙銥民的頭銜林林總總;“變臉大師”、將軍校長、人文科學家……趙銥民的標籤太多太多。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趙銥民永遠是那麼謙遜、淡定和坦然。他心中始終堅守着的,惟有醫者初心與大愛情懷。
趙銥民的那些青春時光
趙銥民出生在陝西漢中的一個教師家庭。1974年,趙銥民隨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來到漢中農村插隊勞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勞作,並沒有使他放棄對知識的渴望,常常是晚上抱起書,不知不覺地就坐到天亮……在下鄉兩年的光陰裡,他閱讀了近兩百本書籍,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知識的包裹與浸潤,使他人生境界有了更高的昇華。與此同時,他的農活也學得樣樣精熟,先後兩次被評爲模範知青。
由於文學和繪畫天賦,他被抽調到漢中當地知青辦負責知青專刊“廣闊天地”的工作,集採、編、刊出於一身。在文學的道路上跋涉半年後,他被新疆軍區特招入伍。然而,剛剛進入部隊,就偏偏趕上了部隊整編:基層文藝、體工隊、寫作班子等單位統統被解散……“軍人作家”的夢想破碎了,命運將他拋在了吐魯番茫茫的戈壁灘上,成了一名修建部隊醫院的“工程兵”。此時,趙銥民默默地開始了又一場新的跋涉。
戈壁灘上,夏天氣候乾燥,風沙很大,氣溫最高時達50多攝氏度。冬天寒冷,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戰士們每天都要在這種環境中拉磚運砂、挖土搬石,工作都在10小時以上。惡劣的生存環境,匱乏的生活資源,一年多的時間裡,趙銥民的體重就減掉了8公斤。“工程兵”的歲月,讓他經歷了人生中最爲艱苦的歷練,也以頑強的毅力張揚着生命的華彩。
1977年,中國恢復了高考制度。冰封的求學夢和文學夢又一次在趙銥民內心活躍了起來,他開始積極備考。由於白天要上工地參加高強度勞動,晚上又不能影響戰友休息,他便悄悄地來到部隊儲存菜的地窖裡秉燭夜讀,每天堅持學習四至五小時,第二天繼續參加勞動。同年,他以優異表現榮立三等功。
無論在農村、部隊,還是學校,趙銥民始終珍惜光陰,堅持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就這樣,他終於如願迎來了1978年高考,以烏魯木齊軍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原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系,開啓了從未想涉獵的醫學生涯。
創造頜面修復的Chinese Way
在學校,他連續五年獲得“三好學生”殊榮。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新疆軍區的一所小型醫院,在那裡他和同事們建起了一個功能齊備的口腔科,同時一刻也沒放鬆學習。3年後,他如願返回母校,成爲口腔修復學的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做出了影響一生的專業選擇。一位女大學生,本是青春靚麗年華,卻因不能忍受自己上頜竇腫瘤手術帶來的面部畸形與生理功能障礙,竟6次輕生。她的人生遭遇猶如一把利劍,深深刺痛了趙銥民的心。從那時起,他就把目光瞄準了這個“修復病人心靈”的領域——頜面修復。
頜面修復也稱之爲頜面贗復(以下均稱“頜面修復”),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利用人工材料製作頜骨、眼眶、鼻子、耳朵等去修復患者頜面部的缺損,不僅能恢復患者的咀嚼、語言、吞嚥等功能,而且能以假代真、以假仿真、以假亂真,使患者恢復正常容貌。當時,頜面修復在我國纔剛剛起步,一無材料、二無技術,許多專家都對之望而生畏。趙銥民卻堅定地選擇了這個病人最需要的“冷門”專業,開始在這條佈滿荊棘的道路上追逐夢想,執着攀登。
過去的近40年中,趙銥民帶領他的團隊攻克了頜面修復的一系列難題。首先是容貌仿真。他提出極板式閉路磁性附着體設計,研製出系列種植-磁附着體,創新性地解決了頜面修復體的固位問題;成功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仿真贗復材料,從外觀、顏色、質感上完全做到了以假亂真,填補了我國頜面贗復材料的空白;將數字化和3D打印技術引入頜面修復,首創了頜面贗復智能化仿真設計和快速成型技術,可在短時間內逼真地恢復患者容貌,根本解決了傳統技術仿真度差、工藝複雜、過程繁多、技術學習困難等問題,根本改變了頜面修復的傳統工作模式,給該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這項技術現已在國際上普及應用,並被編入美國大學的教科書。
如何恢復頜骨缺損患者的咀嚼功能?趙銥民又向頜骨缺損後的功能重建發起了新的衝擊。他建立了首箇中國人顱頜骨種植數據庫及種植體定位圖譜,經過大量的生物力學研究,解決餘留頜骨與修復體間生物力學匹配的科學問題,創造了7種頜骨缺損修復的新技術,使頜骨缺損患者的咀嚼功能恢復到正常人的80%,達到同期國際最好水平。他與團隊分三期四步,歷時3年完成了目前世界上難度最大的“先天性顴骨及全上頜骨缺失”病例——“坑面女”王娜的修復治療,不僅再造了患者面容,而且重建了咀嚼、語言、吞嚥等功能,讓這位飽受面部畸形困擾的花季少女徹底告別了“坑面”人生,擁有了幸福的家庭……
多年的艱辛探索,讓趙銥民成爲了國際頜面贗復領域的領跑者,也讓中國的頜面贗復跨入了世界領先的行列。2009年,他以全票當選爲世界軍事齒科學會暨世界國防力量齒科勤務分會主席,成爲獲此殊榮的首位亞洲人;2011年,他摘得中國口腔醫學界的科學桂冠——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他光榮當選國際頜面修復學會主席。
智能化開啓新變革
緊盯科技前沿和人民健康需求,趙銥民以敏銳的洞察力將數字化智能技術引入口腔領域,一場新的革命在中國口腔醫學界悄然興起……
上世紀80年代末,種植牙引入中國,這種被譽爲“人類第三幅牙齒”的缺牙修復方式越來越受歡迎,而口腔種植專業醫生短缺,水平良莠不齊,整體種植修復水平不高,不能滿足廣大患者的需求,醫生培養又需要很長的週期。能不能通過先進的設備來降低技術門檻,整體提高種植水平?趙銥民爲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2013年開始,他提出了全新的自主式種植牙機器人設計構想,依託團隊的數字化研究基礎,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開啓了種植牙機器人的研發之路。作爲主創者和設計者,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思路和設計;作爲研究者,他親自參加從構型驗證,到動物實驗、臨牀實驗的全過程;有時他還作爲受試者,親身感受實驗效果,破解了“臨牀隨動”、“醫生手感”、精度定位、動態導航等多個難題。經過4年努力,世界首臺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自主式種植牙機器人終於問世了,集眼、手、腦功能“三位一體”,其工作臂可按照預定指令自動進入患者口腔,精確定位,自主實施手術並植入種植體,並在術後即時載入義齒。手術精度偏差爲0.3mm,是手工植入的六分之一,具有“精準、微創、安全”的優點。2017年,完成了世界首例自主式種植體植入和缺失牙的即刻修復病例,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受到了美國時代週刊、英國BBC等知名媒體的專題報道。目前,種植牙機器人正式獲得國家藥監局的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完成了成果轉化。
針對我軍戰傷救治仿真訓練器材空白這一重大問題,趙銥民和他的團隊利用其機器人研製的基礎優勢,研製出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滿足戰場實戰訓練要求的“智能化戰創傷模擬人”。它不僅外形酷似真人,而且擁有與真人相同的呼吸、心跳、血壓、脈搏等各種生理體徵,可以模擬40種戰傷傷情,能對救治方法和藥物進行應答反應,基本覆蓋了未來戰場可能出現的各種傷情。“智能化戰創傷模擬人”改變了長期以來我軍戰傷救治訓練的傳統模式,解決了我國戰傷救治的重大急需,爲我軍提升戰場救治水平、減少傷員的戰場死亡率發揮了重大作用,成爲我軍軍事衛勤研究的重大成果。
多年如一的不懈探索和積累,成果和榮譽也紛至沓來。趙銥民先後承擔國家、軍隊重點重大課題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項,發表論文280餘篇,著有《頜面贗復學》等專著3部,主編全國規劃教材《口腔修復學》;獲得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國醫師獎、全軍“十五”重大科技貢獻獎、軍隊院校育才金獎,榮立一等功1次。
口腔醫學開出人文之花
有人曾這樣開玩笑說,趙銥民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女兒,另一個就是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這座口腔醫學博物館,傾注了他的無數心血。
上世紀90年代初,博士畢業不久的趙銥民擔任教學組長,爲學生講授口腔醫學的起源和發展。遺憾的是,學校缺乏教具、實物和史證。課堂上,學生只能翻翻書本、記記概念。這促使他萌生一個想法:如果能將口腔醫學發展中的一些實物、資料保存積累起來,讓學生看到一個真實完整的口腔醫學發展歷程該多好?
從此,趙銥民開始收集與口腔醫學相關的文物,如老舊的設備、器材、書籍、圖片、模型等。
後來,趙銥民到美國留學,參觀了馬里蘭大學的牙科博物館,從此,他將當初收存教具的想法,演變成籌建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的構想。爲世界建館、爲中華立碑、爲口腔書史、爲民衆啓智成爲他一生追求的偉大夢想。
2020年11月5日,遷入新址的國際口腔醫學博物館正式開館,藏品達到五個世界之最:歷史最久,上溯到1億2千萬年前的鸚鵡嘴龍等遠古動物牙頜化石。數量最多,擁有來自33個國家的萬餘件文物。質量最高,藏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鑑賞價值最具代表性,含有許多珍品、孤品、絕品和鎮館之寶。門類最全,18個展區,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人類口腔醫學發展史。規模最大,兩大展廳,總面積2100多平方米。無論是館藏文物的規模、數量、等級,還是場館的規劃、佈局、陳設,都堪稱屬世界一流水平。
今天,博物館已成爲國際牙科研究學會、世界牙科聯盟、中國醫師協會等學術團體的科普和醫學人文教育基地,開館以來,該博物館已接待國內外觀衆20萬人次,被譽爲“世界口腔醫學聖地”“中國醫學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趙銥民以他30餘年的不懈努力,爲世界口腔醫學增添了一份永久的無價的寶藏。
漢小布瞭解到
這幾位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
也是漢中籍
李鶴林院士
1937年7月5日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石油機械用鋼及石油管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高級顧問、名譽院長
1961年從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地處寶雞的石油工業部鑽採機械研究所;1977年至1981年擔任寶雞石油機械廠中心試驗室主任;1993年2002年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管材研究所所長
1997年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管材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根據2021年3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李鶴林先後有26項成果獲國家級及省部級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級獎10項),3項成果被中國國外一批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採用,5項成果被美國石油學會(API)採納修改標準
張平院士
1959年出生於漢中市城固縣
1978年考入陝西理工大學(原漢中師範學院);1983年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考入北京郵電大學信號、電路與系統專業,並於1990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北京郵電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19年11月,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
根據2021年11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張平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
王巍院士
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十三所所長
1988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1991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博士學位;2010年獲得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2011年獲得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3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根據2020年10月中國科學院網站顯示,王巍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
來源空軍軍醫大學,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