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即將過期被扔掉的食物,正在撐起一個百億市場
文|豹變 可楊
「核心提示」
因爲臨近保質期,一些零食以不到平時一半的價格售賣,背後孕育了一個龐大的市場。有些人專門做起了臨期食品生意,零售端利潤可觀。不過臨期食品的錢也並不好賺,臨期既是這個行業能夠低價高利的原因,也是它的痛點。
食品的宿命只有兩種:被吃掉,或者被扔掉。
在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裡,有一個題爲“你會覺得買臨期丟人嗎?”的帖子,發帖人表示,自己和朋友分享划算的臨期食品,可是朋友卻說快過期的東西對身體不好,於是自己就算買臨期也不會再分享,怕別人覺得自己窮酸。
兩百多個人在那個帖子下面分享自己購買臨期食品的快樂。在這個臨期食品小組裡,這樣的疑問是少數,更多的人分享經驗,那裡更像是一個“臨期食品種草小組”。
和同好們的共鳴不同,在線下的各大商超、便利店,許多食品在保質期還剩三分之一甚至更長時間時,就會被下架。我國零食市場規模巨大,每年因流通效率就能導致食品損耗達到千億元。
幾年前,還有便利店因扔掉臨期食品而上了微博熱搜,引發一場關於食品浪費的爭議。
而這些即將過期被扔掉的食物,正在撐起一個百億市場。
走便宜路線的消費新寵
6盒皇冠丹麥曲奇只要19.8元,2盒36條裝的奧利奧巧克力棒只需要22.8元。臨近保質期,這些零食不到平時一半價格可以買到。
“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豆瓣“我愛臨期食品”小組,2020年9月纔剛剛成立,已經吸引逾兩萬的臨期食品愛好者,省錢、實惠成爲他們選擇臨期食品的理由。
豹變在電商平臺搜索“臨期食品”發現,相關店鋪數量衆多。排名最靠前的店鋪,銷量第一的商品是一款7月31日前後生產的蛋黃酥,保質期120天,售價1.35-1.99元,月銷量已經破萬。
90後學生李玫最近被種草了臨期食品,她告訴豹變,平時愛吃,看到這麼便宜的零食,出於好奇在電商平臺搜了搜,點進去發現挺便宜就買了幾份。
王可也是一名學生,她告訴豹變,三、四年前,自己想買一款國外的零食,發現只有臨期有賣,“價格便宜,種類豐富,買回來試過發現也沒什麼問題,就一直買了”。
所謂臨期食品,是指保質期臨近到期的食品,而不是馬上就要到期。
業內普遍認爲,2012年前後是中國臨期食品市場正式起步的時間,國家工商總局在當年年初發文明確要求,“食品經營者對即將過期的食品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隨後,北京市工商局公佈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
比如保質期18個月的糖果、餅乾等,保質期前40天左右爲臨界期;保質期在12個月以下的方便麪、牛奶等,在保質期前20天爲食品臨界期。
不過,大型的商超、市場對於“保質期臨界”的期限要求更加嚴格。一位食品供應商告訴豹變,如果不進行打折促銷,大部分的商超、便利店會在食品保質期限到達40%左右時,將食品退回給供應商,而這些食品就成爲臨期食品。
舉例來說,一個保質期100天的食品,在距離到期還有60天時,就可能會被算作臨期食品。商超、便利店退回貨品時,大部分的供應商需要退回等額貨款。
在臨期食品市場拓展之前,供貨商挽回這部分損失的方式,是將退回來的貨出給對保質期臨界要求更低的普通小店,不過這也僅限於仍有一段期限纔到期的食品,其餘則只能在到期後銷燬。
食品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再到消費者手上,需要經過一系列流通環節,雖然大家都希望商品在保質期前全賣出去,但是這考驗各個環節的市場判斷、營銷、管理能力,現實中很難實現。
2019年,中國休閒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0556億元,根據艾媒諮詢數據,預計2020年將超過11000億元。《2020中國進口食品行業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食品金額已經高達908.1億美元。
粗略估算,如果按照5%的沉澱庫存計算,臨期食品市場也超過八百億。
賺誰的錢?
對於專注臨期食品市場的人來說,供應商虧損的錢,就是他們賺的錢。
目前,臨期食品的貨源主要包括大型商超便利店的供貨商、大型臨期食品囤貨商、進口食品滯銷積壓庫存等等,在58同城、百度貼吧等等網站上,收售臨期食品的信息不在少數。
重慶一家供應商告訴豹變,他在2019年4月自己經營臨期食品網店,更多是爲了彌補商超便利店退貨帶來的虧損。
由於擔憂貨品積壓、從前的客戶爲了降低成本只拿臨期的貨,更多的經銷商並不願意將臨期貨品便宜賣給自己的正常客戶,而更願意出給二手囤貨商。
真正從中“淘金”的,還是專門囤臨期食品的二手供應商以及店主。
2014年前後,有朋友低價委託王易處理一批即將到期的奧利奧,這是他第一次接觸臨期食品行業。
那批貨賣的很快,王易隨即決定成爲臨期食品的供貨商。那兩年正值臨期食品市場興起,處於高利階段,利潤一般能夠翻好幾番。他舉例,當時市面上一批原貨值50萬的臨期巧克力,以3萬、4萬的價格就能拿下,最終再出售可能賣到十五萬左右。
對於王易這類的中間商來說,賺的就是供貨商虧的錢,某種程度上,供貨商虧得越多,他們賺得也就越多。
這麼高利的行業必然少不了擴張、膨脹,近兩年臨期食品市場不斷髮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涌入,拿貨價格也在不斷提高,王易稱,那批巧克力擱到現在可能需要20萬才能拿下,相應的利潤也在減少。
零售端的利潤同樣可觀。有臨期食品店主算過,毛利率在70%左右,如果除掉損耗、場地、人工、運輸、倉庫這些可以達到40%。
成都一家臨期食品專賣店店主劉希告訴豹變,臨期食品便宜,市場需求大,專賣店一天純利能夠達到1000-3000元,遠遠比同樣地段的普通小賣店要高。同時,臨期食品定價相對自由,雖然有“越接近保質期越低價”的原則,但對於店主來說仍有很大的定價空間,賣得好的價格比較高,不好賣的就低價引流。
在消費人羣上,線下專賣店面對的大多是周邊居民、學生,南方市場更活躍,上海更是臨期食品市場的發源地。
而像王易這樣的中間商,則經歷了四輪的客戶變遷。
第一代客戶是普通的小賣店,這類店主一般採用粗放式的經營模式,相對於商超、便利店,對於產品的保質期要求比較寬鬆。
隨着臨期食品開始普及,第二代客戶就是直接面向C端。2016年前後,王易開了十幾家臨期食品直營店,不過隨着臨期行業越來越多人涌入,推高了成本價,壓低了利潤,這些直營店又逐步關閉。
社區團購首先成爲臨期食品的第三代客戶。在近年來興起的社區團購APP首頁時常可見打折促銷,爲了通過促銷活動引流,社區團購APP也會特地選擇臨期食品。
第四代客戶就是直播帶貨。很多品牌類的臨期食品如今也在通過直播帶貨的形式出貨。
目前這個行業裡也有專門做臨期食品的APP,如好食期、甩甩賣等。好食期成立於2016年4月,採用自營+商家入駐模式。2013年成立的甩甩賣,主打“社交+電商”模式,主要爲自營商品。
臨期,有賣點,也是痛點
不過臨期食品的錢也並不好賺。
疫情期間,劉希的臨期食品專賣店倒閉了,儘管如今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完全結束以前,劉希並不打算重新開店。
臨期既是這個行業能夠低價高利的原因,也是它的痛點。
劉希店裡許多食品的保質期都是剩一年到兩個月不等的。按照規定,食品一旦超出保質期,就不能售賣給消費者。這也就導致了臨期食品行業抗風險能力弱,很難應對疫情這樣的風險。同時如果進貨策略失誤食品滯銷,也只能由商家自己承擔損失。
在“期限”的壓力下,臨期食品中是否存在修改生產日期的情況,消費者一直存疑。一些臨期食品供貨商對此進行了否認,理由是許多臨期食品定價僅僅一兩元,改日期的成本比這個高。不過也有人覺得,隨着行業的擴張魚龍混雜,不否認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
其次是品類受限、貨源不穩定。不同於正常供貨商能夠幫助貨品的供給,臨期食品由於拿貨渠道不穩定,導致貨品供應不穩定,無法保證熱銷產品隨時能夠供應。
既然臨期食品賺走的是供貨商虧的錢,那供貨商自然也會自己止虧。還是以巧克力爲例,假如10月供貨商拿貨50萬,賣掉30萬,剩下20萬虧損,那麼等到再次進貨時,供貨商還會再進50萬貨嗎?
同時,由於國內品牌對於供貨商有區域保護政策,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供貨商供貨。爲了保護區域經銷商,許多品牌不允許跨區域之間賣貨,一盒北京經銷商的牛奶,是不允許賣到江蘇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臨期食品貨源受限。
許多人選擇開線下進口食品折扣店,除了進口食品價格虛高、利潤空間大,還有就是因爲進口食品沒有這樣的保護政策,貨源能更廣一些。
而一些臨期食品囤貨商甚至會自己去國外註冊一些品牌生產零食,冒充是進口食品來賣。
在王易看來,和幾年前相比,如今臨期食品市場已經相當飽和,許多囤貨商已經出現貨品積壓的情況,近兩年許多城市開起了進口食品折扣店,實際上是囤貨的經銷商們爲了清貨,開始拉人開店,但這類折扣店中賣的大多是東南亞的小品牌,並不具備競爭力。
“飽和”之外,臨期食品市場高風險、不穩定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不過只要“打工人”存在,臨期食品市場必然不會缺少客戶,畢竟對於食物來說,最好的結局就是被吃掉。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