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留學生,中英夾雜越來越嚴重了......
自從上次寫了留學生們成爲“0國語言擁有者”的那篇文章之後,學霸君發現不少同學也在反映,除了英文水平之外,中文能力也在直線下降怎麼破!明明身爲中國人,卻提筆忘字,寫出來的東西像小學生,張嘴就是翻譯腔......最糟糕的是,到了美國之後,因爲社恐等等問題,英文用得也不算多,結果英語也越來越差!就這樣中英文水平同步飛跌,難怪有些留學生要自嘲“海歸廢物”【狗頭保命那麼,就來一起欣賞一波留學生中文掉馬的尷尬情況吧!
不帶英文不會說話
停停停!我知道留學生們一定會說“那你倒說說presentation怎麼翻譯”、“那Essay用中文怎麼說?‘小論文’?也太奇怪了吧!”
當然,同爲留學生的我也能理解,有些英文詞彙,就是沒辦法用中文表達出靈魂意思的。然而,隨着大家在國外的年歲待得越來越長,有些“中英夾雜”的口癖也變得愈發嚴重。
比如,在某方面沒有什麼經驗,脫口而出的往往是,“就是...那個,這方面我沒什麼experience……”
再比如,“記得交作業之前再double check”,“他們那邊的leader train我的時候......”
哪怕到了日常生活裡,哪怕是在和中國人交流,對話也逐漸演變成,“outfit不錯”,“今晚event你去嗎”,“一會兒meeting”這種模樣,更不用說從“嗯嗯嗯”逐漸被同化成了“Yeah”“嗯哼”等的語氣詞。
謝謝,已經感覺自己是香港人了。
而對於在中英之外還在學一門三外的同學,語言系統更是混亂到了極致,小編學日語的朋友已經不止一次地說出了,“他媽的這個physics實在是難しい”這樣的東西。
輕度的中英夾雜,平時其他留學生們交流都沒有問題。但一回國走親訪友,或是在國內找實習的時候,大家有沒有發現,凡是要描述到自己的大學生活,基本上每三句話必蹦一個英文單詞!
而且,不爭氣的腦子根本想不起來對應詞的中文應該怎麼說。更悲催的是,有的時候剛好連那個東西的英文怎麼說也忘了——從未如此感覺自己接近一個絕望的文盲。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的我,只能手忙腳亂地在順口飆出的英文後邊兒匆忙加上一段,“呃,XXX說的就是那個balabalabala……”試圖用真誠必殺技,來洗清Zhuangbility嫌疑。
中文簡歷,永遠の痛
誰能想到留學生們回國找工作第一關不是背景和經驗,而是死在簡歷上了呢。
經過層層打磨凝練,達到思路清晰語言極簡的英文簡歷,直接翻成中文——小編先說了,就是依託答辯。
什麼“提供強大的建模和報告,以促進執行層面的決策,”,“強大的分析能力;通過分析關鍵績效指標和趨勢來支持業務運營......”這都是啥?
英文語境裡自信又精準的自我描述,換到中文裡看起來就像個自大的笨蛋老外。
還有,一些英文裡的特殊表達,本來在中文裡有更高大上的意思,但是,因爲留學生對國內職場的不瞭解,翻譯出來的往往詞不達意。
比如,在證券行業裡“互換交易”的“swap”,“還本付息”的“redemption”,都是特定的內地用語,不好好查資料,還真不知道中文簡歷應該怎麼寫。
還有就是,國外的簡歷很多都是強制一頁的要求,而國內HR的偏好是在描述簡潔的前提下,每個分點越詳細越好,這就讓習慣了把文字用在刀尖上的留學生們難受不已:英文裡通用的“一句話總結”往往翻成中文就是廢話文學,國內HR看了直皺眉。
還有一些國內簡歷要求有“自我描述”,愣是把一些留學生拽回了不願回首的小學自我介紹環節。“本人性格開朗,吃苦耐勞,樂於助人,擅長團隊合作......”
這些Ctrl C+Ctrl V的操作,是否無比熟悉?但哪怕是這,也比一部分留學生們抓耳撓腮,用盡畢生所學憋出來的幾行字要好。
然而,⑧說了,這些簡歷的結局都是被國內HR直接pass,畢竟,“又是一個留學回來之後,話都不會說的”。
多久沒寫字了?
美國大學現在無論essay還是project基本都是打字,基本不存在需要手寫的情況。而大家平時中文聊天,除了直接對話外也是打字,寫字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
然而,就是這幾次少之又少的手寫機會,比如給朋友寫賀卡,或者記記手帳的時候,讓留學生們親眼見證了“九漏魚竟是我自己”。
而這難得需要手寫的場合又是不能出錯的——爲了顯示獨一份的真誠的手寫賀卡上出現錯別字,也太尷尬了吧!這時的留學生們才能深刻感受到,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這點,還真沒錯。
什麼“吉祥”而不是“吉詳”,還有“鼻”、“膏”這樣的字,中間那一大堆,在腦中只是模糊的一團。
於是最終,爲了保險,大家還是選擇了在手機/電腦上把要寫的話打出來,然後再反覆確認沒寫錯字兒。
不會講中文
誰懂啊!英文語序的邏輯真的和中文很不一樣!而這,也就導致了習慣用英文描述某件事或者講presentation的留學生們切回中文之後,看似囉囉嗦嗦講了一大堆,但其實對面聽起來毫無邏輯可言。
比如英語裡有萬能的which,一句話說了一半,感覺沒講明白,加個which就可以無限解釋下去;而到了中文一句話說完了就是說完了,再加個“也就是說.....”補下去,怎麼補怎麼彆扭。
最終妥協的結果就是用了倒裝,感覺說起話來像山東和美國混血,比如,“我去了下那個商場嘛上週,和我的室友,買了件衣服,紅的......”
而試圖用長句子之後,感覺說了後半段丟前半段,完整說出來也沒人聽懂。具體表現爲:形容詞和名詞瘋狂卡殼兒,成語說不明白,想一個詞得沉默半天,說話也變得官方了很多。
這種因爲英文用的比中文溜而出現的胡言亂語,引用一句xhs網友的銳評,已經不是Chinglish了,是Engese。
我怎麼變翻譯腔了?
對大部分經歷過義務教育的留學生們來說,其實說話時出現的中文退步,並不算是太嚴重;一開始用中文工作,比如寫郵件面試等等,那纔是重災區。
因爲用多了DeepL看論文,只要寫稍微長篇一點的中文段落,就變得機翻味兒濃重,彷彿一個國外AI。”翻譯感”這東西很難描述清楚,但是比如看到有同爲留學生的網友吐槽給學生髮郵件時:
說實話,我也花了半天想聽起來更中文的表達應該是怎樣的。
大概是因爲英文郵件寫多了,腦子裡自動生成的就是英文版本,打出來的是經過兩次大腦自動翻譯的產物。結果寫出來的東西就中不中洋不洋,看了不禁讓人懷疑“中文真的是我的母語嗎?”
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我真的會謝,一整個大無語住了家人們,考完這個quiz我就是一整個大學廢的狀態。”
當你完整地在對話框裡打出這句話的時候,你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已經逐漸變成了之前最討厭的“絕絕子奶茶好喝到跺jiojio”星人的模樣。
但是沒辦法,留學生的中文接觸主要途徑其實就是社交媒體了。而現在某些平臺中文語言使用現狀......咳,懂得都懂。
雖然你不喜歡網上滿天飛的“栓Q”,“芭比Q”,“瑞思拜”還有各種看不懂的縮寫,但是因爲大家都在用,說話時如果不帶幾個詞彙,顯得你彷彿有點不接地氣。
所以,在剛剛加上其他中國朋友聯繫方式時,也是偶爾用下這些詞彙,讓你看起來更好相處一些。
所以,要說留學生中文不6,其實言過其實了;對於整體中英網絡高強度衝浪的他們來說,掌握各種奇奇怪怪網絡用語是沒問題的,用起來也是行雲流水。
只是一到了要清晰明確地表達的時候,就一整個尬住了【沒錯,我也是
某種程度上說,各種讓人看不明白的流行語黑話,也是掩蓋自己稀碎的中文的一種辦法。
語言真是個無比神奇的東西。當大家開始學習第二門,甚至第三門語言的時候,已經掌握的一些詞彙和語法開始就會打架。如果沒有時時強化已經學會的語言,哪怕是母語也會掉馬。
這個過程雖然折磨,但是適應了之後就可以在多個從結構到詞彙完全不同的系統中來回切換,超酷的不是嗎!
所以,希望各位留學生在努力學好英語的同時,也不要把母語給忘了吖!
本文系授權發佈,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信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