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證券吳金剛:併購要回歸產業驅動的邏輯

吳金剛 招商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執行董事

上市公司的併購,我覺得要回歸到產業驅動的邏輯上,不要盲目出手、不要盲目找概念,要提升看項目的眼光、能力、邏輯、包括自己的決策,這是大家經歷過血的教訓才漸有的成熟。

上市公司併購這十年經歷了非常大的變革,2017年底是一個分水嶺。2012-2017年這六年特別火爆,那時候很多上市公司董秘、老闆,如果沒有併購,沒有出去考察項目,可能見到人都沒有話題談。那時候所有人都在找併購,所有人都在找項目,一個項目五六家甚至十來家上市公司要看,同一個標的的老闆每天接待特別多人,特別火爆。

2018年資管新規以後,迎來了對過往的一個清算。以前併購太盲目了,大家都是爲了炒概念,收了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遊戲公司,收了很多輕資產、互聯網營銷和很多的行業的公司。當時在市值驅動下,很多上市公司並不理性,就是爲了買利潤、衝市值。

接下來後果在2018年開始顯現,主要是業績對賭完不成,商譽開始暴雷。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做了股權質押又爆倉,導致2018年開始“紓困”。以前在資本市場上沒有這兩個字,從2018年開始這兩個字蹦出來,特別火爆。

接下來2018-2019這兩三年,很多上市公司控制權被迫易主,有的是承債式收購,有的是根本找不到出路,只能找國企,只能賣殼、委曲求全,那是一個非常不理性的階段。經過2018、2019、2020年這三年的總結、回顧,從2021年開始上市公司的併購更加趨於理性。

從併購主體來說,2018年之前主要以民營上市公司爲主,2018年之後都是以國有企業、央企或者是大的國資背景的企業做主導,曾經也有經濟學家說民退國進,我覺得不完全是這樣,這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也有國企混改,民營企業引進國有股東,尤其疫情情況下包括對市場、融資,可能會帶來觸動,會有很大的提升。

我覺得現在還是要脫虛向實,大家更注重科技創新、產業協同,包括對未來是否看好,在產業佈局方面更加謹慎和慎重,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去跨界會越來越謹慎,原來那種大家玩跨界、收紫砂壺等各種概念各種新聞,現在越來越少,我覺得中國的併購市場會越來越成熟。

有兩大集中行業,半導體和芯片行業、生物醫藥行業,2016年之前發展非常艱難,因爲這兩大行業都是長週期、重投入,前期可能十年甚至二十年都在燒錢,但一旦成功之後會有一個巨大的爆發。他們的轉機是從香港聯交所推出了對生物醫藥行業的上市門檻,把收入和利潤指標完全排除掉,完全看你的研發能力、科技含量,看未來的研發團隊,包括領域等等,這對生物醫藥行業一下子就帶來非常重大的轉機。

國內資本市場科創板2019年推出的時候,也迅速跟進,第五套指標也完全沒有財務指標,對收入和利潤完全不考察,只要是有一個產品能進入臨牀二期,符合國家大的政策方向,即便研發費用投入巨大,這些企業的融資通道因爲上市一下子打開了。所以這些年生物醫藥企業融資、上市非常多,現在科創板裡佔的比例已經非常高了,在香港上市公司裡佔的比例也非常高,可能科創板在20%左右、香港在15%左右都是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融資渠道一旦打開,這時候就考察企業真正的研發能力,看研發團隊的背景,到底能否做出好的產品。

尤其疫情這三年,大家對生命和健康的認識特別提高,尤其剛放開這一兩週,大家都感覺是重新活了一次,好像都從鬼門關走了一次,可能我們是發燒兩天過來了,但很多人可能沒過來,所以我們對生物醫藥領域大家越來越看好,投資人也覺得這是一個長週期的特別適合的主要的賽道。原來一直講喝酒跟吃藥比,肯定還得選擇吃藥,現在感冒藥、退燒藥,各種藥能拿到的,那時候送一盒布洛芬,比送一箱茅臺都管用,未來這個賽道會越來越好。

未來,在生物醫藥品種佈局裡可能還是有分化。因爲醫藥是有周期的,專利是有保護期的,保護期過了會迅速仿製,價值迅速跌掉。其次是集採,很多醫藥裡高毛利的行業一旦進入集採,泡沫是否存在?只能說對個別的企業要個性化分析,我們不能把這個行業捧上天,也不能把這個行業打入谷底。就像做影視,其實很多影視公司這幾年都非常慘,但博納就做得非常好,我覺得在每個領域裡都能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撥行情,能走出自己的陽光大道出來。

我覺得作爲投資人來說,股票也好投資也好,一定要在一個經濟週期考慮問題,週期大環境裡邊,你要找到你的熱點,找到好企業。很多人經常說給我推薦一個股票?沒法推薦。這是好公司,但股票價格不一定適合你買。你看好一個企業,在長的週期裡邊三年或者五年,週期選好,然後做動作;不要開盲盒,瞎買,肯定會付出代價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在週期裡邊做正確的事。

這幾年核酸企業賺了大錢,但是防疫政策一變馬上抗原試劑盒就火了。可能抗原試劑盒幾個月以後又沒市場了,一定要預判,不要等火了之後去做。要早人一步,不能別人炒過了,你去炒冷飯。先人一步,如果做不到這一步,就不要做,做了肯定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