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經略海洋與造船工業
經略海洋必然要仰賴適當之活動平臺,由於海洋運輸是人類社會運用海洋創造利益最初始之活動項目,因此絕大部份人是在思考經略海洋所需作業平臺時,多半會將視野窄化到只剩船舶,所以若是談到經略海洋與造船工業,都只會考量到船同商業海運客貨運輸船舶,並未充分運用想像力,讓整個政策思維涵蓋到其他型式之海上甚或是水下作業平臺。
國家發展造船工業必須要有全方位視角,對於所謂船舶必須採取廣泛定義方式,就此等能夠在海洋具備機動能力各式作業平臺,必須從全方位立場加以定位,以便納入水面或是水下艦船、半潛式船舶、水陸以及海空兩棲,再加上地面效應船艇,甚或是包括不是仰賴航行,而是依附在海底,仿照陸上運動之各種儎具。
同時就此等廣義船舶操控方式來說,就必須兼顧其系由本身所承儎航海人員直接操控,抑或是透過遙控導引操控,還是依據啓航前預定航跡,所設定航向、航速與深度等運動諸元,能夠完全自主航行之無人儎具。特別是目前人工智慧愈來愈發達,未來能夠自行調整運動模式,同時又可完成預訂航行軌跡以及達成相關作業之無人船舶,勢必會進入船舶市場,發展前景與潛力絕對不可輕視。
當然亦可從傳統分類方式來區分,從最基本散裝、貨櫃、流體以及半潛式船塢等各類貨運船舶,以及專門儎人之渡輪,或是用於遊憩休閒豪華郵輪,再加上游艇、海釣、賞鯨等遊憩船舶,漁業船舶、漁獲處理作業船、探勘作業平臺、海上煉製油品平臺、海洋建築工程專業船舶、科學研究、衛星追蹤、海洋調查與氣象觀測等特種艦船,光從各式艦船功能上來說,就可以讓人大開眼界,理解到海上作業平臺,真是無所不包。
若還要再加上許多本身未見得具備機動能力之養殖設施、海底沉箱、海上浮臺以及海底建物,船舶工業所必須滿足之顧客需求,絕對遠超出吾人原本想像空間。特別是目前許多海上作業都希望透過機動性作業平臺,支援許多傳統撈取、捕捉、採收、探勘與汲取作業後,必須將海上收穫農漁產品,或是挖掘、抽取採集所獲得礦物資源,必須運回陸地進行後續處理作業。
透過現代科技所能夠達成之自動化作業,此等農漁與礦業作業在海上獲得極大進展,能夠達成全系列作業後,直接將成品就運往市場銷售,不但縮減作業成本,更可避免受到環保意識高漲人士干擾,抗議農漁礦業在後續處理過程中,所產生之環境污染以及社區壓力。因此漁獲工廠作業船能夠自撈取、捕捉與採集作業船隻,直接承接作業所得農漁貨,再進行切割、清洗、冷凍、整理、包裝與標誌,再轉交貨船運往銷售市場所在港口。
至於在海洋礦業上,從最初探採油氣或是礦物之作業平臺,逐漸發展出能夠讓探礦勘察、抽取採掘、過濾分離、去除雜質、分餾煉製、品管處理以及最後交由特種運輸船舶轉運,直接運往銷售對象之作業平臺或是機動船舶,就如同專門爲前述海洋農漁產品所設計之作業船舶或是平臺,早就是船舶工業成熟產品,因此更擴展出海上作業整體性,以及造船工業所能夠涵蓋之市場品項。
整個造船工業從最初基本製造業之作業架構,不斷地吸納最新科技改善製程,善用各種材料工業產品,從最原始天然木料與金屬材料,逐漸開始運用石化工業所發展出之複合材料與特種纖維,不但是耐波強度能夠增強,更能夠適應高緯度寒帶或是熱帶赤道周邊地區之極端環境,讓船舶與作業平臺所能適用海域更具彈性,使得人類經略海洋獲得更有利作業條件。
不過由於多次海難事故案件,對環境產生重大污染與生態災難,讓造船業亦必須面對愈來愈嚴酷之環保標準。不僅是運送危險貨品所需船舶構造與結構強度標準更高,甚至在船舶設計上,對於污物處理、廢棄物儲放以及排放清除艙底污油廢水設施之要求,亦必須能夠順應時代潮流,讓船舶運作時更不影響生態,亦更能夠符合環境保護標準。
此外全球海運以及海洋作業都逐漸往標準化及模組化發展,不但是海洋運輸上所使用之標準箱櫃規格,甚至還要包括各個港埠裝運及下卸貨品之作業設施,或是安排旅客上下船舶所使用接駁設施,再加上接收石油、天然氣與化學品等流體物資之管線配置與碼頭邊暫時儲放設施,都將逐漸建立統一規範,讓各個造船企業能夠配套設計以及建造船舶,並且順利投入營運。
所有海洋大國原則上都應當是造船大國,但是由於造船工業產品項目繁多,所以不免會產生產業區隔現象,不同國家會各有所長,有些會專注於建造貨輪,但有些則是產製遊艇大國,更有些國家是擅長於建造海上作業平臺,甚至還有國家專攻特種工程作業船舶。這些產業聚落或是專項發展都受到經濟因素與市場需求影響,當然亦與國家造船技術與其他科技工藝水準相關,絕對不可能只有造船工業一枝獨秀,而其他配套產業乏善可陳。
最後就必須要談到造船工業整個產業體系本身就相當開放,技術交流與資訊互換爲其重要特色,儘管不免亦是會有保護專利智產權需求,以便維護技術與市場獨佔性,但極少會有完全對外隔絕閉門造船情事發生。海洋聯結不同陸塊人類社會,共同開發海洋是造船產業願意分享技術資訊重要原因,透過共同腦力激盪,人類社會才能造出經略海洋各項平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