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人民該怎辦? 賴清德召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提出3大強化

▲總統賴清德26日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場會議。(圖/總統府直播畫面)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26日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場會議。賴清德表示,在前總統蔡英文的任內,政府盤點了公私部門的資源,爲提升社會韌性,奠定堅實的基礎。他說,現在要進一步從「盤點」到「驗證」,從三點強化,來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包括「資安思危、有備無患」、「強化應變、有恃無恐」,以及「按部就班,有條不紊」。

賴清德表示,爲了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爲國家發展擬定戰略,他在就職滿月時宣佈,總統府針對三大全球性議題,成立三個委員會。在上個月,「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已經召開第一次會議。今天,「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一次開會。

賴清德表示,不論是氣候變遷、大規模天然災害的衝擊,或是威權主義擴張對民主的威脅,都不只是臺灣的挑戰,也是全球的挑戰。這三個委員會的運作和目標,都是環環相扣,都與「國家韌性」息息相關,要打造更強韌的臺灣,積極應對挑戰,也加深臺灣跟國際社會的合作。

賴清德說,過去在前總統蔡英文的任內,政府盤點了公私部門的資源,爲提升社會韌性,奠定堅實的基礎。現在要進一步從「盤點」到「驗證」,從三點強化,來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

賴清德指出,第一點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要進行全方位的積極整備,讓國家有更堅實的力量,人民有更堅定的信心,在面臨災難或緊急狀況時,政府和民間都能夠即時發揮力量,維持社會的正常運作。

第二點,賴清德表示,是「強化應變、有恃無恐」,要擴大民力訓練及運用,並且加強戰略物資的盤整與維生配送,強化能源及關鍵基礎設施的維持運作,健全社福醫療和避難設施的整備,以及確保資通、運輸和金融網絡的安全,持續精進臺灣的應變量能。

賴清德說,第三點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要進行全方位的驗證和演練,也要擴大跟民間團體和社會力量的連結,彼此攜手合作,以系統性、專業性方式,找出問題、擬定對策、落實執行,才能解決問題。

對於「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工作內容,賴清德表示,涉及的面向非常多元複雜,因此委員會的組成,必須公私協力,並且以實務經驗爲導向,秉持專業跨領域、年齡跨世代、兼顧性別平衡的原則,來邀集產官學研各界的代表,一共有4位顧問、23位委員。整體委員會的成員,非官方代表的比例,佔了百分之67.7;女性的比例是百分之32.3。

賴清德表示,他要感謝接下顧問的重任、在場的中國佛教會淨耀法師、國防安全研究院霍守業董事長、全聯實業林敏雄董事長。他說,感謝各位的參與,期待各位,從民力整備、戰略架構、物資配送等面向,提供委員會專業、宏觀的寶貴意見。

賴清德也介紹在場的委員,包括:玉山寶光聖堂王寶宗董事長、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陳信良總幹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

賴清德說,感謝中華民國全民國防教育協會廖英熙理事長、壯闊臺灣聯盟吳怡農創辦人、臺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蕭雅文榮譽理事長、黑熊民防教育協會劉文理事長、以及臺灣民主實驗室曾柏瑜顧問。大家長期耕耘民防教育,或者救護醫療等領域,相信將讓委員會,更瞭解民力的訓練和運用。

接着,賴清德介紹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杜文苓特聘教授、臺灣大學資訊工程系蕭旭君副教授,還有國家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臺灣網路資訊中心黃勝雄董事長、臺灣駭客協會戴辰宇理事。

另外,賴清德也介紹趨勢科技的洪偉淦總經理,還有今天也不克出席的1位顧問、3位委員,分別是聯華電子曹興誠創辦人,以及臺灣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理事長、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劉玉晳副教授、Google臺灣林雅芳總經理。

賴清德表示,上週921大地震剛滿25年,25年來,持續提升臺灣的防救災能力,如今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的目的,也是要讓每一個人在緊急危難時,找到自己能夠有所貢獻的最佳位置,來保護自己、貢獻社會、嚇阻來犯的敵人,也讓所有國人,對臺灣社會的持續性和未來充滿信心。

賴清德強調,今天第一次會議,將由國家安全會議,以「全社會防衛韌性:規劃與挑戰」爲題,來進行報告,將向各位和國人朋友說明,「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概念和運作,所面對的挑戰、設定的目標,以及相關任務的推動進度。

賴清德認爲,突如其來的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全社會防衛韌性」要應對的,有緩也有急,不只是國家災害緊急狀況,還有臺灣長期遭受的灰色地帶侵擾、以及認知作戰等挑戰。

賴清德說,臺灣位於第一島鏈、站在民主防線的最前緣,一直致力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他相信,一個更強韌的臺灣,將爲全球的民主、和平、繁榮,帶來更多貢獻。他也相信,當臺灣做好準備、展現決心,國際上理念相近的夥伴,會更願意協助臺灣,共同因應各種挑戰,同心協力降低風險。

賴清德指出,臺灣人民越團結,國家就更安定。臺灣社會準備越充足,國家就更安全。臺灣越有自我防衛的決心,國際社會就更安心。接下來,讓我們集思廣益、衆志成城,爲「全社會防衛韌性」,帶來更多力量,讓臺灣成爲確保區域穩定與民主永續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