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違約連環爆 學者點出大陸國企最大弊病

紫光集團大陸國企近期連傳債務違約。(路透資料照片)

大陸國營企業近期屢傳債務違約,從紫光集團、華晨汽車,到河南永城媒電,引發市場恐慌,華晨甚至破產重整,驚動到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也表示要介入管理債市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認爲,信用評級機構受創最大,而國企債務違約頻傳經濟下行因素外,國企缺乏市場經營理念,以爲有政府靠山而隨意、大量融資發債,纔是主因

吳曉求指出這波國企債務違約讓市場反應劇烈,主要是存在不正常因素,例如這些企業多半是大陸信用評級最高3A級,金流資產質量都不差,但違約前卻出現透過股權、資產處置,讓許多優質資產消失,當然會被質疑惡意躲債,而給予高信評單位也因此失去公信力,「信用評級最高的債券尚且如此,其他低等級債券根本不要談了。」

他指出,由於地方政府對所控制國有企業有預算方面控制權,不僅投資人或信評、融資機構有「國企信仰」,這些國企本身「總覺得背後有政府做擔保,就會大量融資,能借多少是多少、能發多少債就發多少。但是企業應該要考慮投資項目是否有足夠收益、週期多長、債券到期時有沒有足夠金流償付,這些都需要很好的財務管理技巧,大部分國企不具備。」

獨立經濟學家張林指出,大陸產業類國企只要設法繼續維持生產、就業,國企領導所在地政府就不會有直接衝擊,生產還在、就業還在、稅收還在,因此資產負債率高又沒有充足現金流概念殭屍國企,不會對信用違約有忌憚,大不了清算破產,像永城媒電這種宣佈違約前有提前轉移優質資產動作的企業,高層說不定還覺得自己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人共通觀點是,市場發生的問題應該回歸市場解決,國企應該更認識到自身是企業而非政府單位。吳曉求指出國企充分而透明公開訊息有其必要,也該建立更獨立、客觀、有公信力的信評機構,張林則呼籲金融、受信單位應該儘速打破國企信仰,別再把市場和政府綁定,應該進一步區分企業信用、政府信用,降低金融機構對國企信用的權重和外部支持,國企、金融金購才能更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