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第一!最牛地級市,出圈了!

作者:餘飛

01

蘇州第一了

從增速倒數第三,到增速第一,蘇州完美實現了逆襲。

2023年,蘇州GDP爲24653.4億元,增長4.6%。這一增速,在26座萬億GDP城市中,與南京、廣州並列倒數第三,僅高於東莞、天津。

進入2024年,一季度蘇州的成績單異常亮眼。

4月26日,蘇州統計局披露:

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49.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9%。

這一增速,位居GDP十強城市第一位,同時在萬億GDP城市中,也位居第一位。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GDP十強城市中,5個城市的增速跑贏了全國大盤,分別是蘇州、深圳、重慶、北京、武漢。

北京GDP首次在一季度突破萬億元。

關鍵問題來了,蘇州是如何從去年的增速倒數,反轉爲今年一季度的增速領跑?

想了解這個問題,先要清楚去年蘇州的GDP增速爲何倒數,原因在出口跳水、外資減少,以及工業增速不夠強勁。

蘇州是一個外向型城市,外貿依賴度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金華、東莞、深圳。

而蘇州去年的出口,一直在下跌。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蘇州的出口總額10830.2億元,下跌了7.4%。

去年全年,蘇州出口15081.59億元,下跌了2.5%。

外資方面,去年蘇州實際使用外資6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6.9%。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蘇州市統計局

從產業結構來看,蘇州是典型的工業城市,其工業實力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深圳、上海。

然而,去年蘇州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只有3.6%,雖然也在增長,但在萬億城市中,這一增速明顯偏低。

02

蘇州何以逆襲

瞭解了去年蘇州增速倒數的原因,就能瞬間明白今年一季度蘇州經濟增速何以能逆襲領跑。

工業增速強勁,外貿出口恢復。

從蘇州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26.9億元,增長1.3%;第二產業(廣義工業)增加值2423.3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廣義服務業)增加值3098.8億元,增長7.1%。

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增速都非常不錯,尤其是廣義工業的第二產業。

具體看工業數據,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485.6億元,同比增長6.8%。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

此外,蘇州的當家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同比增長10%。

工業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工業打底的城市,一旦工業強勁,數據就不會差。

一季度表現優異的工業第一城深圳,第二產業增長了10.3%,工業增加值增長了11.5%。

再看出口,一季度蘇州的進出口終於恢復了增長,同比增加9.6%。在萬億GDP城市中,這一增速位居第三,僅次於逆天的深圳(進出口同比增長28.8%)。

其中一季度蘇州出口額3635.8億元,增長8.7%。

蘇州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自我調整,歸根結底,還是其強大工業與厚實產業底子的功勞。

作爲中國最牛的地級市,蘇州的GDP已經逼近2.5萬億,位居全國第六,身邊圍繞的城市都是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等高級別城市。

中國內地經濟十強城市中,只有蘇州一個地級市。而且,蘇州的超越了內地26個省會與首府大哥,只遜色於第一省會廣州。

如此強悍的實力,是其工業與產業成就的。

蘇州2023年工業總產值超過4.4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深圳。上海去年的規上工業總產值略有下降,跌破了4萬億。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在千億產業數量上,蘇州更是領先深圳。

2021年末,蘇州有11個千億產業,千億產業總值34547億元,千億總產值位居全國第一。上海12個,深圳6個。

蘇州11個千億產業中,信息產業突破了萬億,是全國唯二擁有萬億產業的城市,另一個是深圳。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蘇州市統計局

深圳千億產業數量上雖然不如蘇州,但一個信息產業就可以幹倒一片城市,也是蘇州的兩倍多,超過2.4萬億。

除了產業強悍外,蘇州經過這幾年的騰籠換鳥,產業實現了升級,已經形成了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也即新舊產業齊頭並進。

蘇州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高技術製造業產值16565.0億元,比上年增長4.1%,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7.4%。

03

最牛地級市仍在發力

如此優秀的蘇州,關鍵是還很努力。主要表現在:

第一,去年特意包了高鐵去科教重鎮武漢去搶人。

去年9月份,G1738次高鐵從武漢駛出,其中8節車廂被包下,定向邀請了600多名武漢高校學生乘坐。這些學生中,碩博比例佔八成以上。這是蘇州首次推出的“高校引才專列”。畢業生在蘇州進行爲期2天的現場招聘和城市體驗之旅,往返車票和食宿全包。

第二,補齊新能源汽車產業短板,豐富產業鏈條。

去年,蘇州在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落後的情況下,提出了必須增強危機感、緊迫感,積極借鑑兄弟城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自擡標杆,努力實現“彎道超車。並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的目標。

常州是江蘇省新能源產業的榜一大哥。

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車實現整車產量34萬輛,佔江蘇全省的一半,位居全國第6。2023全年新能源整車產量68萬輛佔全省產量的70%。

同時,常州2022年新能源產值超5000億元,形成發電、儲能、輸送、應用的產業生態閉環,動力電池產銷量居全國第一。

蘇州雖然綜合實力遠超常州,但三人行必有我師,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強者,蘇州並沒有端着,而是見賢思齊。

近日,蘇州首屆全球招商大會啓動,收穫滿滿。

公開資料顯示,僅在會議期間,367個項目實現簽約,總投資達到了3720億元,包括世界500強投資項目30個,產業涵蓋了新能源、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材料、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等。

第三,制定宏偉目標。

2024年1月3日,蘇州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正式召開,確立新的發展目標:

加快構建“1030”產業體系,用3年左右時間,力爭形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新能源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5萬億,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GDP邁上3萬億臺階;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建成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爲了實現這些目標,蘇州提出,落實老舊工業區改造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每年改造提升低效工業用地1萬畝以上。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加快實施“工業上樓”,全面推行“數據得地”。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像南寧、昆明、南昌、太原這些當下處在水逆週期中的城市,還有什麼理由不奮力一搏。

這些水逆城市,需要傾全市之力發展工業、新型製造業、科技產業等。

當然,口號容易喊,真要執行起來,又是千難萬難的另一種局面。全國數百個城市,都在喊產業轉型升級,但真正成功的,寥寥。

但擺在這些陷入水逆週期中的城市面前的路,貌似沒有第二條。所以,只能是背水一戰、孤注一擲,不成功便成仁。躺平,沒有任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