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轉型競爭力②丨K12在線教育新定位:“燒錢”的產業向公益性行業轉型
在線教育人工智能技術將迎來更大發展。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峰報道中辦、國辦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雙減”將改變K12在線教育行業生態。
校外培訓具有公益屬性,因此,從培訓機構的申請設立、審批許可、註冊登記開始就應確保公益性。《雙減意見》提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爲非營利性機構。對原備案的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爲審批制。也就是說,義務教育線上線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都需要統一登記爲非營利性機構。註冊登記後,還會從關聯交易、限制價格等方面限制良心的行業變成逐利的產業。
一、註冊登記:將首次出現在線教育非營利性機構
自從1996年國內首家中小學網校北京101網校誕生開始,在線教育就以公司形式運營。在一些地方,北京四中網校分校、北京101網校分校雖然註冊登記爲民辦非企業單位,但這些網校分校並非在線教育機構,其設立時的主要業務是銷售網校充值服務卡,及開展線下校外培訓。“雙減”落地後,國內或將首次出現在線教育非營利性機構。
二、關聯交易:義務教育階段被斬斷利益輸送通道
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禁止舉辦者取得辦學收益。以往,這條規定形同虛設,這是因爲舉辦者可以通過關聯交易轉移辦學收益。因此,很多登記爲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校外培訓機構得以順利成爲上市公司資產。
常見的民辦學校關聯交易形式包括:固定資產租賃、商品(服務)購買與銷售、資金借貸、勞務購買、代理、協議及許可、擔保及抵押、其他成本調節行爲等。
將於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規定,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與利益關聯方進行交易,並要求加強對其他民辦學校關聯交易的審查。這意味着,開展小學、初中業務的K12在線教育公司要註冊爲非營利機構,不能取得辦學收益,不能對外變相轉移辦學收益。對於普遍引進風險投資,要求高額資本回報的在線教育公司來說,商業價值消失。
有觀點認爲:《雙減意見》僅要求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校外培訓機構還可以在週一至週五放學後組織培訓。這種方式存在可行性,但實際意義僅在於維持現有業務的穩定,爲成功轉型爭取時間並保留人才,且學科類培訓將實行政府指導價,一旦運營能力不足,可能還會造成財務損失。因此,逐漸縮減並放棄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業務是最佳選擇。
三、拆除VIE:美國、香港上市公司需要剝離資產或退市
可變利益實體(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是關聯交易形式之一,是指境外上市主體與境內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上市主體通過協議控制境內經營實體,從而實現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一種公司架構安排。目前,只有美國和我國香港地區的資本市場承認VIE架構。
涉及學科類校外培訓資產的VIE架構上市公司
VIE架構存在不穩定性、財務不透明、規避監管等風險漏洞,其可以使非營利學校的舉辦者輕易轉移全部辦學結餘,一些教育企業也可以通過股份代持、交叉控股、對賭等複雜的股權安排,隱藏上市公司真正的控制者,加大監管難度。上市企業過度追求利潤損害教育公益性,上市企業需要保持很高的經營業績和利潤增速,以維持資本市場對其估價的預期。這是校外培訓機構野蠻生長的不良土壤,勢必導致校外培訓機構廣告轟炸、營造焦慮、惡意競爭、忽視教育質量。
《雙減意見》明確提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外資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這意味着,已在美國、香港上市的在線教育公司需要剝離義務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資產或退市。
四、技術轉型:人工智能成爲行業助推器
在線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在過去5年左右的時間裡,頭部K12在線教育公司都是隨着直播技術的成熟而形成了目前的商業模式。在線教育場景要求直播的併發數高、延遲低、清晰度高。
人工智能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技術,但近年來,一些自稱教育科技公司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都是圍繞着服務自身的教育場景,比如識別學生的面部表情來分析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識別學生的手勢來加強直播課程的互動,識別學生的語音來分析並糾正他們的英語發音等。
在線教育技術會隨在線教育定位的轉型而轉型。“雙減”落地之後,校外培訓定位爲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意味着義務教育階段直播課程將大量減少,學校將成爲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相應的,直播技術仍將繼續發展,但在線教育人工智能技術將迎來更大發展。
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的轉型方向是助力校內教育。《關於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提出,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競爭提供、擇優遴選”的機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積極鼓勵企業投入資金,提供優質的信息化產品和服務,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校外培訓機構不能再造一個教育系統,而是要放棄培訓定位,爲校內教育提供技術、資源。比如,爲校內提供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系統、教師作業批改系統、學情分析診斷系統、教學質量評估系統、師生個性化匹配系統等。
校外培訓將不再是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而是將與政府部門、學校、社會團體一道,搭建起“平臺+教育”的數字教育公共服務新生態,實現教學平臺、資源平臺、管理平臺的互通、銜接與開放,面向全網絡、全場景、全流程提供智慧教學、資源共享、遠程學習、網絡聯校、精準幫扶等數字化服務。
從組成上看,這種新的生態從物理上涵蓋了國家級平臺、省級平臺、市縣及學校平臺,將全國上下聯結成一張巨大的在線教育網絡。從構成上來看,這種生態形成了清晰的“雲-網-端”的架構模式:“雲”服務指基於雲計算技術提供的互聯網服務,包括IaaS(基礎設施服務)、PaaS(平臺服務)、SaaS(軟件服務);“網”指固定寬帶、移動寬帶、有線電視網絡等多種方式;“端”指信息化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計算機和各種新媒體技術設備(含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
在智慧課堂裡,VR/AR支持的教學有更深的沉浸感、更豐富的交互手段,教師教學將得到多設備支持,學生的學習數據會自動化採集,項目制學習可以克服“滿堂灌”式教學法的弊端,精準化教學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在家庭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教育硬件,可以把學生的作業、複習、自學數據與課堂數據打通,形成個性化學習的閉環。在校外培訓機構中,AI、VR/AR可以支持文化課之外的實踐性課程教學,從而大大豐富校外培訓市場。
五、政策建議:化解轉型風險,鼓勵特色發展
“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K12在線教育公司順利轉型,也需要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社會一體引導推動,形成良好教育生態。
1、加快轉型引導,落實“一企一策一專班”機制,鼓勵學科類培訓機構向素質類培訓機構轉型,積極開展就業援助,依法處置勞動爭端,完善訴調對接機制,妥善化解涉費糾紛,幫助培訓機構平穩有序過渡。
2、提高課後服務質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藝術、科技、勞動實踐等活動,探索引入社會優質資源和優質師資參與課後服務,引導社會力量提供高質量的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各級政府部門應當爲優質教育技術進入校園提供更多路徑,發揮校外培訓機構在科技賦能教育方面的優勢。
3、參照公共教育服務相關辦法,依法健全對辦學質量高、特色明顯、社會效益顯著的非營利性、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支持政策,給予適當的稅收、信貸優惠和補助,採取政府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支持非營利性、非學科類機構保障教師待遇。
(作者:王峰 編輯: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