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大熱 青雲科技以KubeSphere容器平臺脫穎而出

原生是近兩年IT行業探討最多的話題之一,容器、微服務、DevOps、Serverless等成爲企業落地雲原生的關鍵手段,也是不同雲廠商紛紛佈局方向。但無一例外的,所有人都認爲容器是雲原生落地的核心手段。相對於傳統虛擬化,容器剝離了操作系統的限制,不僅更輕量化,也更易於打包和部署。這就讓應用的部署變得粒度更細,由此帶來總體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雲計算市場的競爭向來激烈而殘酷,商業層面如此,技術層面更是如此。在面對國內聯網巨頭和國際雲行業大佬於容器領域的全面競爭時,“混合雲第一股”青雲QingCloud打造的KubeSphere容器平臺不僅站穩了腳,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更獲得了用戶的認可,而基於KubeSphere容器平臺所構建的雲原生解決方案,也正在千行百業落地應用。

對此,青雲QingCloud多雲邊緣平臺部研發總監周小四有這樣的論述:青雲QingCloud 對容器的研究始於2016年,並在2018年推出了自己的開源容器平臺——KubeSphere。相對於其他企業,青雲QingCloud 的起步雖稱不上早,但在KubeSphere的發展路徑上,青雲QingCloud 對容器管理效率的關注一以貫之。目前,KubeSphere在開源社區中獨立IP下載已經接近2萬,而其中有將近50%的用戶都來自5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

KubeSphere的成功並沒有侷限在國內,在美國、西班牙土耳其南非等地均有合作伙伴,而KubeSphere官網除了常見的中英文頁面,也包含相關語種子站。在KubeSphere於GitHub上的開源項目中,海外社區用戶的貢獻巨大。除了活躍的社區,AWS也同樣在自己的Quick Starts上提供了KubeSphere on AWS選項,爲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的確,當虛擬化的細粒度進一步提升,原先以應用爲單位的虛擬化便可以完成向微服務和Serverless的階梯性跨越;但當一個大工程可以被更多簡單步驟替代,管理便成爲解決問題的關鍵。

細看青雲QingCloud 雲原生解決方案的構成,我們不難發現,其核心思想始終是“如何實現高效的管理”。換句話說,KubeSphere努力帶給用戶的,是更低的應用複雜性。而對於規模型企業來說,複雜性的降低,則意味着更精簡運維和管理團隊,以及更輕盈的IT步伐。所以,我們才能在KubeSphere的成功案例中看到遙望網絡雙11龐大的業務規模和僅有1人的運維支持所產生的強烈對比。目前,KubeSphere已經支持了衆多企業的核心業務,行業覆蓋銀行保險、在線教育、製造業物流、交通等;其中便包含了微衆銀行、華夏銀行、中國人保壽險、中國太平保險、中通國藥集團、四川航空、津燃華潤中移金科新浪、本來生活、綠米Aqara、米文動力、四川航空、紅亞科技、Radore、ZaloPay等衆多行業領軍企業。

對於未來,周小四直言不諱:KubeSphere容器平臺的進化將繼續向着輕量化和模塊化方向前進,KubeSphere將來的核心競爭力是開放架構。目前,KubeSphere只需要一個物理核心和2GB左右內存。這樣的輕量化架構則有利於KubeSphere容器產品向邊緣和物聯網側繼續推進,讓更多行業用戶能夠從容器管理進化中逐步走向雲原生,獲得實際收益。而青雲QingCloud,將以KubeSphere爲底座,提供更多雲原生服務和產品,比如雲原生存儲、雲原生虛擬機、雲原生中間件/數據庫、KubeSphere/K8s SaaS化等。從技術核心來看,容器的身段無疑是輕盈的;但未來是宏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