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邊海神海蛞蝓」疑首次現身基隆 待DNA檢測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近日在基隆市潮境保育區現身,共有12只,今天上午疑以又有1只,但海科館根據外型與體色研判和「緣邊海神海蛞蝓」相似,待DNA檢測,若確認屬實,將是北臺灣首次紀錄。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今天表示,2010年臺灣首次發現「藍天使」大西洋海神海蛞蝓,2013年12月1日基隆市長潭潮間帶首次發現,2021年2月4日第2次出現,昨天再次現身,迄至共發現12只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陳麗淑說,今天另發現1只外型與體色和「緣邊海神海蛞蝓」較相似,但仍需透過DNA檢測才能精準確認,若確認屬實,將是北臺灣首次紀錄。

陳麗淑表示,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體型身長約1.3公分至4公分,近日發現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體長約2.5公分,這類以僧帽水母、錢幣水母等爲食的生物,也是大自然控制僧帽水母不會過度繁生的自然平衡。

陳麗淑說,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會將空氣吸入胃內的氣囊形成氣泡,讓自身漂浮在海面上,追逐着食物在海面上到處漂流,漂流時面向天空是藍銀色「腹部」,海面下的灰白色則是背部,體色加上仰式漂浮法是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自我保護的方法之一。

海科館提醒,僧帽水母、錢幣水母及帆水母這3種體型不大,卻帶着蛋白毒性的刺絲胞動物,常是大西洋海洋海蛞蝓的食物,吃下的水母刺絲胞聚集在手指狀的裸鰓前端,轉化成「秘密武器」用來防禦及補食,因此雖然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很美麗,但是有毒,呼籲民衆不要好奇去觸碰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