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麥克指數談臺幣被低估 央行:過度解讀不恰當
新臺幣匯率一直是社會大衆關切議題,日前有學者直言,臺灣大麥克與美國售價不同,「不是匯率遭到扭曲,就是消費者受了委屈」,但央行指出,大家不要過度解讀「漢堡經濟學」,以大麥克指數評論匯率並不適當。
央行今天於臉書發文表示,最近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又成爲新聞媒體評估匯價高估(overvalued)或低估(undervalued)的指標,但「這是不恰當的」。
央行說明,大麥克指數是由《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1986年開始發佈,作爲讓大衆更容易理解匯率理論的簡單工具;另一項同樣知名的星巴克拿鐵指數,則是《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於2017年調查全球近30個大城市的星巴克中杯(tall)拿鐵的售價所計算而得,藉以說明匯價不一致(discrepancies)的情況。
根據經濟學人於今年1月15日發佈的大麥克指數,據此算出的美元兌新臺幣匯率爲12.72(臺灣的大麥克單價新臺幣72元,美國的大麥克單價5.66美元),但本年1月12日的市場盤中實際匯率卻爲27.98,如果以大麥克指數估算,新臺幣匯價低估54.5%。
但改以星巴克中杯拿鐵在臺灣與在美國的售價來比較,分別是新臺幣120元與2.95美元,新臺幣匯價則高估45.4%,兩種指數的結果背道而馳。
央行說明,不論是大麥克或拿鐵,這些單一商品指數雖以輕鬆、有趣、易懂的方式介紹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及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理論,但它們並非跨境貿易的商品,且商品籃僅包含一種商品,有過度簡化之嫌。
央行進一步指出,更重要的是,商品的價格會受到各國稅負(包含關稅)、利潤率、租金、勞動成本等多種因素影響,甚至於替代品的多寡、偏好也會有影響,因此大麥克指數、星巴克拿鐵指數,都不適合用來評估均衡匯率。
不過央行表示,不可否認,單一商品指數確實具有淺顯易懂、饒富趣味性等優點,因此近年來評估匯率的各種商品指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大麥克指數、星巴克拿鐵指數,還有iPhone指數、迪士尼樂園指數等,但仍要提醒,單一商品指數從來就不是充當匯價走勢的良好預測。(編輯:潘羿菁)11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