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狂悅》拉丁族裔遲早統治樂壇(周天瑋)

洛杉磯愛樂樂團。(作者周天瑋提供)

暌違洛杉磯的迪斯奈交響樂大廳大約3年,而洛杉磯愛樂是世界10大樂團之一,教我保持距離的原因,自然主要是由於疫情。前兩天,臺灣全島瘋選舉,我在加州也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偕友再回格蘭大道,投洛杉磯愛樂一票。

吸引我回去的,是俄羅斯作曲家蕭斯塔柯維奇(D.Shostakovich)的生涯代表作:第五號交響曲,以及客席指揮中生代傑出指揮家紀梅諾(Gustavo Gimeno)。紀梅諾出生於西班牙的瓦倫西亞,發跡於荷蘭,目前常任盧森堡愛樂以及多倫多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他原來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會堂樂團的打擊樂器首席,可同時潛心學習指揮,師從各著名大師,而在2014年替補楊頌斯,一戰成名。2016年,他並且率領該樂團到臺灣和日本演出。

紀梅諾46歲,已經與世界各大樂團合作,包括在去年做客指揮柏林愛樂演出。他出道比洛杉磯愛樂的藝術總監杜達美(Gustavo Dudamel)稍晚,但年齡略長。杜達美出生在委內瑞拉,也是西班牙語裔,27歲便舉世聞名,不過在幾年前鎩羽而歸,沒有爭取到柏林愛樂的首席指揮職位,便與洛杉磯愛樂續約。他們同輩的另一位在世界樂壇活躍的西班牙語裔指揮家是歐羅斯可(Andrés Orozco-Estrada),三位同樣40許,一個個後勢不俗。

他們三位西班牙語裔,和前面一個世代、三位同爲義大利裔的世界樂壇著名指揮家穆蒂(Riccardo Muti)、夏伊(Ricardo Chailly)和伽第(Daniele Gatti)相互呼應,都是拉丁裔,儼然具有接班的架勢。

這一股拉丁風來勢洶洶,從紀梅諾在洛杉磯這一場演出的安排可以看出來。第一首作品灰水(Aqua Cinerea),作曲家柯歐(Francisco Coll)和紀梅諾同樣來自瓦倫西亞。第二首作品是法國作曲家聖賞所寫的“埃及”鋼琴協奏曲,雖然與西班牙無關,但是演出的鋼琴家是貝利安尼斯(Javier Perianes),又是來自於西班牙。

整場音樂會,在這樣的刻意安排之下,卻在下半場演出蕭斯塔柯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單吊孤零零的俄羅斯,顯得有些突兀了。可事在人爲,紀梅諾魅力有型,技法剛柔相濟,駕馭功夫極好。他考慮到樂曲的管絃樂法,調整了樂手位置,將銅管和打擊樂器幾乎雙雙左右反轉,是我初次的體驗,不親眼目睹,真難以置信,結果證明能帶來驚喜。

而且,蕭斯塔柯維奇號稱20世紀的貝多芬,他的創新、敘事與論述意識,銜接馬勒,不遑多讓。那社會寫實主義的面紗與嚮往自由的掙扎和喘息,一旦登場,便臣服羣芳。

在這一首偉大的作品、全球共同語言的面前,人五體投地,再也沒有誰去留意哪個族裔在幹什麼和預備統治什麼。

但是我還是要說,這個比較樂觀、勤奮而反墮胎的拉丁民族,已經基本掃蕩了加州的中層結構,他們的佼佼者在世界文化界,甚至於美國政壇領軍,指日可待。

(作者爲文化人、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