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中,威震歐陸的英軍長弓兵,是怎樣煉成的

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英法百年戰爭中,大量新型兵種及戰術戰法不斷登臺亮相併大放異彩。而這其中,英格蘭長弓兵無疑是當時戰場上最爲耀眼的明星。其在克雷西、普瓦捷、阿金庫爾等戰役中的出色表現,不僅打破了千百年來騎兵對步兵屢戰不敗的神話,更嚴重動搖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宣告了特權階層的衰落,進而影響了之後數百年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

那麼,當時的英格蘭是怎樣造就這樣一支威震歐陸的長弓兵部隊的?這個將稱雄戰場數百年的重甲騎兵掀翻在地的兵種,又爲何會在百年戰爭後迅速退出歷史舞臺?

上圖_ 影視劇中正在使用英格蘭長弓的步兵

長弓之國:英格蘭的“全民練弓熱”

當時的英格蘭有着獨一無二的長弓文化,其全體國民(指男性)都普遍進行過不同程度的弓術練習,這就爲英軍長弓兵部隊提供了充足的兵源。

英格蘭長弓文化的淵源可以追溯至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時期。作爲外來的統治者,威廉極力打壓本土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勢力,規定盎格魯-撒克遜的有產者不得擁有騎士裝備。但在當時,弓箭不屬於騎士裝備,因而也就不在限制之列。

正因如此,長弓雖然並不像盔甲、騎槍、佩劍等騎士裝備一樣地位尊崇,卻成爲身份不高者可以合法持有的武裝,這就使其在社會中下層人士(不含農奴)中擁有很高的持有量。往後,自亨利一世時期開始,頻繁的國內外戰爭使得英政府對於軍隊和武器的需求量激增。1252年,英王亨利三世頒佈軍備法案,明令規定平民階層必須置備弓箭、練習弓術,以便在戰時從中徵調弓箭兵隨軍出征。

上圖_ 亨利三世 (1207年10月1日-1272年11月16日)

亨利三世之後,歷代英王對弓箭和弓術均予以高度重視。日積月累,英格蘭便逐漸形成了風靡全國的練弓熱潮。因爲一直以來,從軍征戰被認爲是貴族的專利。在無法成爲主流重裝騎兵的情況下,不少普通民衆將修習弓術視爲改變命運的良途,以便將來作爲一名弓兵在沙場上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畢竟戰爭年代從軍要比務農有前途得多。

愛德華三世時期,專門規定15到60歲的男性公民要在週日及假日前往當地教會參加不少於兩個小時的弓術練習,並禁止將時間浪費在除射箭外的其餘體育活動上。由此一來,全民練弓便爲英軍的長弓部隊提供了雄厚的兵源。每遇戰時,英軍便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抽選那些身材高大、臂力過人、弓術精湛者從軍,從而在短時間內集結起一支龐大的弓兵軍團。

上圖_ 英格蘭長弓兵

精益求精: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武器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光有兵源、沒有武器,顯然也無法打造一支勁旅。

英軍對長弓及配用箭矢不僅選料仔細,而且工藝嚴謹。雖然長弓不像板甲、佩劍那樣需要量身定做,且製作程序亦不復雜。但在政府嚴苛的律令之下,英格蘭的長弓製造業很快就發展出了一套相當成熟的工藝規範。對於長弓的木料,要求爲“三指寬,七英尺長,質地均勻平直、沒有結節”。對於弓弦的製作,必須使用大麻纖維,避免像肌腱或皮革類弓弦那樣易受到雨水的影響。箭桿要使用白蘭木或樺木,並“以最高標準打磨光潔,剝去樹皮並塗以青漆”。

上圖_ 以單片紫杉木製造的英格蘭長弓

除去選材極爲講究外,在製作時,英軍專門成立監察部門,對制弓匠人的各道程序進行嚴格檢查。例如弓背在彎曲時,理想狀態下應該是呈一個等半徑的圓弧,故而檢查者會仔細查看工匠是否將弓背的寬度和厚度加工成從中段向兩端逐漸減小的樣式,並以其弧度的流暢與否來判定弓背的優劣。爲最大限度降低次品率,政府還嚴禁工匠在光亮不足的夜間製作長弓,爲此甚至專門懸賞,重金鼓勵百姓舉報夜間制弓者。

正是在這般嚴格的規範與制度的作用下,制弓匠人對自己的產品不敢有絲毫怠慢,所以每一張英格蘭長弓都稱得上質量精良。相對地,制弓匠人的收入及社會地位亦頗爲尊崇,這反過來又推動了英格蘭制弓業的蓬勃發展。

上圖_ 使用長弓作戰的英軍

推陳出新:必然的戰爭規律

長弓戰術最早由威爾士人發明運用,但他們只是把長弓作爲主力兵團衝鋒前進行遠程火力投射的一種次要武器。而英格蘭則在與威爾士人的戰爭中意識到了長弓的巨大價值,開始大規模集中使用長弓兵,從而顯著改變了歐洲的戰爭樣式。

在與歐洲大陸的主要對手法國人的交鋒中,鑑於自身在野戰主力——重甲騎兵力量上處於絕對劣勢,英軍在愛德華三世、黑太子愛德華等優秀統帥的指揮下,創造性地將長弓兵作爲核心力量,通過多兵種協調戰術來剋制法軍的騎兵優勢。以克雷西之戰爲例,英軍以其全部重騎兵下馬,與威爾士長槍手組成正面力量建立戰線,其後方及兩翼佈置長弓兵。這樣長弓兵既能屏護戰線側後,對敵軍迂迴者實施射擊,又可在敵軍重騎兵對戰線正面實施衝鋒時,在其進軍線路上進行遠程攻擊。若敵軍使用步兵或輕騎兵實施正面進攻,則英軍的下馬騎兵便擇機上馬,以騎馬突擊沖垮對手。

上圖_ 熱那亞十字弩兵

而與英軍相比,法軍雖然也對長弓有所研究。但長久以來崇尚騎兵陷陣的傳統,致使他們認爲弓兵近戰能力太弱,故而熱衷於使用騎兵發動集羣衝鋒,在遠程火力投射方面僅僅依靠熱那亞十字弩兵。

然而,十字弩這種直射類武器並不能有效殺傷佈置在主力戰線身後的長弓兵。在克雷西、普瓦捷等會戰中,英軍長弓兵只要進入射程,便使“遮天蔽日的豪雨從天國驟降而至”,密集的箭雨很快就驅散了只有輕甲護身的十字弩兵。

而當法軍重騎兵開始衝鋒後,儘管其身上披厚甲,但雨點般的箭矢會大量殺死他們那些防護不強坐騎,從而導致騎兵被從馬上摔下,由此使衝鋒陣型出現嚴重混亂,最終能衝到英軍主戰線上的人寥寥無幾。儘管法軍騎兵的表現十分英勇頑強,但在長弓兵箭雨的無情摧殘下也是無可奈何。

上圖_ 正在突破英軍陣地的法國重騎兵

然而,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百年戰爭將長弓兵推向了歷史的巔峰,使得歐陸傳統的貴族騎士軍團受到重創。但是,戰火也教會了法國人如何改革創新自己的戰術戰法和武器裝備。

在1415年的阿金庫爾會戰中,儘管英軍憑藉長弓兵再度取得勝利,但在實戰中長弓箭矢已經很難擊穿對手的板甲。1453年,在百年戰爭的謝幕演出——卡斯蒂永之戰中,在讓·布赫的指揮下,法軍使用火器徹底壓制住了英軍長弓兵,並最終獲勝,長弓兵由此開始黯然失色。

此後,英軍陣中長弓兵的比例不斷減少,越來越多的長弓手也放下長弓,開始練習火器。

上圖_ 卡斯蒂永戰役

進入16世紀,隨着圈地運動愈演愈烈,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爲謀生計不得不進入城鎮打工,大家在假日一起練弓的場景在英國變得越來越罕見。受此影響,市場日益萎靡的長弓製造業也再無往日的興盛,不可挽回地走上下坡路。在兵源和裝備都難以得到保障的情況下,長弓兵的發展自然而然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在經歷了一場全國性的大辯論後,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於1595年正式簽署《終止長弓法令》,長弓最終被火器完全取代。

可以說,百年戰爭催生了長弓的飛速發展,成就了英軍長弓兵威震歐陸的軍事神話。而同樣是百年戰爭的刺激,西方火器以更迅猛的速度完成升級換代,並最終取長弓而代之,成爲戰場王者。這或許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作者:林森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阿徹•瓊斯 《西方戰爭藝術》

[2]羅伯特•奧康奈爾 《兵器史:由兵器科技促成的西方歷史》

[3]王一峰 《英法百年戰爭》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