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1980年代達高峰 7年級生大腸癌風險最高

嗜吃富含脂肪的紅肉、燒烤、油炸物等食物,易增加大腸癌罹病機率。本報資料照片

臺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臺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世代效應顯著,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七年級生」罹癌風險最高。學者分析,與臺灣飲食西化程度於一九八○年代達到頂點有關,一九八○年代後風險雖趨緩,但依國際經驗仍可能止跌反彈,籲政府下修篩檢年齡至四十五歲。

臺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李文宗昨發表「臺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篩檢和世代效應的交互作用」,因大腸癌的罹病因子中,高齡是風險之一,公衛模組排除年齡對大腸癌的影響,單純以世代分析罹癌風險。

女性風險已降 男性仍升

研究發現,臺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從一九二○年代開始攀升,一九八○年代達到罹癌最高點,後續罹癌風險雖然上升,但上升趨勢趨緩,且以性別分析,女性在一九八○年代之後罹癌風險下降,男性仍上升。

李文宗分析,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世代即七年級生,罹大腸癌的風險最高,與臺灣在一九八○年代飲食西化達到高峰有關,該年代飲食帶來的致癌風險與西方一致,也是風險最大的年代,一九八○年代之後出生的族羣,罹癌風險雖然趨緩,但仍具風險。

主因是從西方國家同樣是世代罹癌風險模組分析發現,一九六○年代之前出生的世代,結腸直腸癌的罹癌風險呈持平或下降趨勢,但一九六○年代後罹癌風險卻急遽上升,具體原因雖不明,但已成爲新公衛議題。

罹癌風險 提防止跌反彈

李文宗說,目前臺灣追蹤到一九九○年出生世代,尚未發生罹癌風險上升趨勢,但仍須憂心罹癌風險隨時會止跌反彈。

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影響結腸直腸癌罹癌風險的因素,包括人類腸道菌、畜牧業肉品等,不同世代接觸的環境不同,可能是造成罹癌風險不同的原因,依研究結果,現在四十多歲民衆是罹癌最高風險羣,此年齡民衆是家庭收入支柱,從社會、家庭層面來看,影響甚鉅。

李文宗說,臺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於政府二○一○年擴大大腸癌篩檢年齡後,發生率從高點下降,顯示篩檢發揮效益。

研究團隊以模型推估,若臺灣在二○二五年將篩檢年齡下修至四十五歲,至二○三五年,可減一八○六人罹患結腸直腸癌;若至二○三○年才下修篩檢年齡,至二○三五年僅能減少四二九人罹癌,籲政府儘速擴大篩檢年齡。

大腸癌關鍵數字 製表/元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