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產品更要深植人性

最近作家瓊瑤因爲先生平鑫濤醫療照護問題和平子女意見相左,引起社會高齡者照護問題的關注。在我近20年的老人服務經驗中,多次接觸高齡照護的研究團隊新創公司,但至今尚未有團隊發展出暢銷的遠距照護智慧系統工具

究其關鍵,高齡產品或服務若只「貼近」需求,其實很難成功,要成功,必須「深植」需求。我的建議如下:

一、發展好用且受歡迎的科技:中高齡者運用科技時,首要有簡便的操作模式,緊急救護系統常以手錶項鍊介面,但產品穩定性不高,時而當機,即使系統已成熟穩定,但因太大型不易攜帶,或覺得不夠美化,戴上有失能標籤感,致使用意願不高。

若改採按鈕式,亦可能發生裝在臥室客廳廚房接收不到的窘境。若裝設監視器,雖滿足子女對長輩安全的需求,卻違反長輩的人權自由,終究無法獲得青睞。目前已有愈來愈多高齡者熟用FB及line,系統簡便好用是關鍵,跳脫控制性的工具屬性,其系統設計值得參考。

二、生活及照顧服務網的串接:高齡科技的研發往往輕忽服務系統的培育與串接,常是系統完成後、上市後才進行服務網串接,光有光鮮亮麗的產品,終會敗在虛無的服務網之中。

如健康雲的管理系統,有各項檢測數值紀錄,可即時異常提醒,但無溫馨關懷網,反是子女打來急切的擔心,突增長輩壓力。系統無周延服務的串接,若只是單純緊急救援功能,長輩往往抗拒,看到系統似乎就是證明自己的衰老,若能將緊急救援系統結合日常生活所需功能,成功機會應會提升許多。但目前長輩生活服務網都相當零碎,若是科技系統做好,才尋找服務網,往往系統的營運等不到服務網的成熟就先陣亡。

三、平價與多元付費模式:高齡服務的消費型態,即使是中產階級的經濟水準,對高齡消費亦趨於保守,因已不是生產人口,不知未來的生命年限,擔心醫療及照顧費用的可能支出,所以發展平價產品及服務方能吸引高齡消費者

另外,付費者亦應多元開發,如子女付費模式及第三方付費模式(如結合政府補助、企業員工福利業者廣告付費等),較能創造出成功的營運模式。

臺中這2年推動託老一條龍,以「社會投資」模式發展服務,政府政策資源不再是社福殘補式思維,而是催生各界專才投入創造高齡服務及產品的肥沃土壤,進而介接政府資源,開創蓬勃發展的高齡產業及就業,相信這會是臺灣高齡社會的新契機

作者臺中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