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怎麼薅?警惕“羊毛羣”裡的“生財之道”
來源:法治日報
隨着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電商平臺爲了拉新、宣傳、促銷,會發放補貼、折扣券、優惠券等福利。這些普通消費者眼中可有可無的“羊毛”,在一些不法分子手中,卻“薅”出了一條“生財之道”,他們通過不正當的技術手段,例如虛假註冊、套用他人資料等方式“欺騙”電商平臺,繼而實現大量套利。
近日,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薅羊毛”引起的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案件。
據瞭解,2023年6月,被告人熊某偶然進入一個“羊毛羣”,在羣友的介紹下,熊某很快學會了領取某電商平臺新用戶補貼的方法,並陸續從羣友“兵哥”(另案處理)處購得200個新賬號,用於註冊APP領取新用戶低價福利品,200個“新用戶”的福利品轉賣後,熊某獲利3000元。
嚐到好處的熊某於2024年1月開始想方設法擴大賬號數量,以1000元/天的價格租用該電商平臺某站點負責人陳某的後臺管理賬戶,夥同兵哥利用遠程控制軟件侵入該電商平臺內部系統,截獲驗證碼等數據,在無真實用戶的情況下批量註冊新賬號,套取“新用戶”福利券、手機充值等優惠牟利。經過一系列操作,熊某個人非法獲利30000餘元。
法院審理認爲,被告人熊某夥同他人,利用遠程控制軟件非法侵入電商平臺內部系統,獲取電商平臺驗證碼數據,批量註冊虛假新用戶套取優惠補貼的行爲,構成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因熊某在共同犯罪中屬從犯,且具有認罪認罰、積極退賠被害公司損失等情節,法院決定對熊某依法從輕處罰,綜上,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
法官提示:
“薅羊毛”需謹慎,合法才能享受真正的實惠。利用系統漏洞惡意獲取大量不當利益,通過虛構交易、僞造訂單等手段騙取商家補貼、返利或優惠,這些行爲都構成犯罪。
一般情況下,使用自己的真實信息,在遵守平臺規則的條件下進行的真實交易,獲取補貼福利,屬於合法行爲。相反,採用各種技術手段,僞造虛假身份信息,進行交易套利的行爲,在達到一定的金額數量後,可能會觸犯刑法。廣大消費者一定要注意區分合法薅羊毛和違法犯罪行爲之間的區別,不要逾越法律邊界。
作者|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鶴霖 王家樑 通訊員 汪怡瀟 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