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訓院看世界-普惠金融仍待努力開發
今年創立40週年的臺灣金融研訓院,公佈了我國第一份臺灣金融生活調查報告,作爲對臺灣金融社會的生日賀禮。
藉由兩萬兩千多份的問卷結果,這份報告詳細刻劃出臺灣人在收支、儲蓄、借貸、保險等金融生活中的各項面貌。有別於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或其他相關統計,這份金融生活調查尤其聚焦於國人金融生活弱點的發掘,期望調查結果能夠引導金融功能進一步發揮,讓財務情況脆弱者有機會改善生活期待,共享金融幸福。
如同國際發展趨勢一般,貧富落差的擴大與中產階級的消失,已經成爲臺灣金融社會中的一大挑戰。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臺灣人的儲蓄與借貸狀況,確實存在兩極化的雙峰現象:一方面,有三成的民衆,儲蓄與投資非常豐厚充足;然卻另有三成民衆,僅有低於5萬元甚或沒有任何儲蓄。尤其令人憂心的,已有約16%民衆自覺到生活收支已經是有點困難或非常困難,更有近兩成民衆無法在一週內籌到10萬元來因應緊急事故,這些人一旦遭受意外衝擊時,將僅能依賴地下借貸來作爲支應。顯示出在貧富落差擴大的金融平行世界中,臺灣需要協助的金融弱勢,已經不只是政府社會福利定義下的約3%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而已,還包括月光、青貧,以及許許多多仍在收支平衡線上辛苦拚搏的臺灣民衆。
這份報告採用了澳洲作爲國際比較的基準,相較之下,國人在金融服務中的借貸資源不足、保險保障覆蓋相對不全面,以及金融素養上對金融商品的瞭解程度低落,可說是臺灣金融風險抵抗力的主要弱點。因此,除了應持續強化國人對金融商品的認知教育外,更重要的,就是強化金融弱勢者在適當的政策配合下,得以更自信且更廣泛地運用金融產業所提供的服務。
而這正是我國普惠金融政策可以努力的方向,不同於傳統財富管理所服務的對象,未來若能針對金融弱勢民衆,透過教育、融資協助與諮詢輔導等機制多管齊下,讓金融機構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務,相信更能讓金融服務的光芒與溫暖照拂更多族羣。正如同黃天牧主委所倡議以「信託2.0」、微型保險等金融服務的轉型提升,來體現普惠金融的意義與價值,讓金融弱勢者有機會逐步改善財務情況,強化未來面對經濟金融風險的抵抗能力,避免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這應是各級政府在追求社會穩定發展上,需要重視且研提具體政策關注的重要施政課題。
長久以來,我們已把「小康」當成中產階級的同義詞,而對於金融業者而言,擁有龐大比率中產階級更是產業永固發展的根基。一旦中產階級消失,將再難尋覓足堪信任且數量龐大的小康借款人來支撐整個金融體系發展,更可能讓社會陷於動盪之中。因此,本於ESG態度開展社會關懷,將是金融業在這個多變時代必要承擔起的關鍵作爲。追求美好的金融社會,讓「有」的人,可以跟「還沒有」的人,透過金融機構提供的各式金融服務,來串起這美好的連結。
經由這次調查,我們知道了臺灣金融生態系的多元活力,也發現仍有許多值得努力的空間,期待金融同業一起,讓金融共好,共同創造金融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