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兩手血壓落差 可檢視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兩手血壓落差 可檢視心血管疾病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

定期量血壓是維持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元素,高血壓病人更應該定期量血壓。但你是量一隻手臂還是兩隻手臂呢?研究指出,血壓該兩隻手臂都測量,這是爲什麼呢?

●兩手臂血壓差太多 可能潛藏心血管疾病風險

兩隻手臂血壓數值可能不同,如果差太多恐怕表示心血管有問題。刊登在期刊《高血壓(Hypertension)》的新研究,回溯了24份相關的研究、54,000人的生理數據,發現如果雙臂的收縮壓數值相差5毫米汞柱以上,心臟病、中風、早死的機率會隨之上升,差愈大風險愈大。

研究主持人,英國埃西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醫學院資深臨牀講師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指出,雙臂血壓差異過大的現象,在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的病人身上相當常見。他指出,這些病人的雙臂收縮壓每相差1毫米汞柱,未來10年死於心血血管疾病或中風的機率便會上升1~2%;即使當時沒有這些心血管疾病的人,發生這樣的現象也暗示這樣的風險在未來會愈來愈高。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 NYU Langone Health)心血管疾病預防中心主任柏格(Jeffrey Berger)指出,雙臂血壓差異過大,可能表示病人出現了早期的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血管逐漸變硬、變窄,最後演變爲心臟病和中風。

●量血壓時建議雙臂都量 相差20以上也表示有問題

去醫院檢查或在家自行量血壓,大部分的人都只會量單臂,有時護理師會說量左臂比較準。臺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指出,會有量左手臂血壓比較準的說法,是因爲左手收縮壓較高、舒張壓較低,「但是我們都會建議在家測量時,雙臂都要量,量測3~4次後比較哪一側血壓高的次數多,之後就量高的那一側。」

然而雙臂血壓的差距有時不是一致的,因此王宗道也建議,可以雙臂各自單獨量3次,取2次收縮壓最低的數值來平均,以取得較準確的數值和差異。

除了如研究中所說的兩臂收縮壓數值超過5毫米汞柱可能有心血管風險,王宗道也提到,有研究發現,如果雙臂收縮壓相差20毫米汞柱,也表示較低那一邊的血管有變窄、堵塞的跡象,「血管狹窄一般的印象是血壓會變高,但對心臟來說雙手屬於遠端,變窄壓力就會變小。」

●量血壓強調要「722」 居家量測和一般標準不同

很多人到醫院看病時才順便量血壓,這是不夠的,而且到了醫院通常比較緊張,血壓會升高,恐怕不準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血壓,並且測得準確的血壓,居家量測更重要。

王宗道指出,臺灣高血壓學會提出「722」,建議民衆在家量血壓時做到以下3點:

● 「7」連續7天量測

● 「2」早上起牀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中風、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是清晨5點~早上10點,因此清晨量血壓較有意義,可反映夜間的血壓;另一箇中風的危險時段是晚上,因此建議睡前也量一次血壓。

● 「2」每次量兩遍:兩次間隔1分鐘,再取平均值。

人在家裡通常比較放鬆,因此居家量測血壓的標準爲:收縮壓135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比一般的標準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略低。

●單臂血壓相差太多也可能有危險

一般人看到舒張壓或收縮壓偏高,就會很緊張,其實單臂的舒張壓與收縮壓差距太大也有罹病的風險。舒張壓與收縮壓的差距稱爲「脈搏壓」,例如收縮壓/舒張壓分別爲120/70,那麼脈搏壓就是50。一般而言正常的脈搏壓在30~50,超過60以上就會有危險。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解釋,血管有彈性時,舒張壓與收縮壓的差距不會太大,當動脈硬化嚴重,血管缺乏彈性變成鋼管,兩者脈差就會變大,「血壓的脈差可以當作動脈硬化的指標,」洪惠風說,脈差大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排除上述原因,都可能是動脈硬化的問題,尤其60歲以上的人出現這種狀況更要特別注意。

那麼知道血管可能發生硬化或變窄,該怎麼辦呢?王宗道指出,這時就要積極把收縮壓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只要能控制得好,血管慢慢就會軟化,可以避免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伯格也指出,這時候應該吃健康點,多運動,如果有需要,可能要服用降血脂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