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運動文化恐流於形式 綠委呼籲運動部重點規劃

《運動部組織法》經三讀後由總統府公告,預計8月掛牌正式成立,其中組織法也將「形塑運動文化」列爲組織任務之一,但未來運動文化業務可能是「運動產業與科技司」業務,恐難推動文化的形塑。(黃敬文攝)

甫退休的臺灣職棒界傳奇球星周思齊也以棒球專書作家的身分,到場分享自己的看法。(黃敬文攝)

《運動部組織法》經三讀後由總統府公告,預計8月掛牌正式成立,其中組織法也將「形塑運動文化」列爲組織任務之一,但未來運動文化業務可能是「運動產業與科技司」業務,恐難推動文化的形塑;民進黨立委陳培瑜呼籲,目前體育署的政策規劃缺少對運動文化的形塑工程,若未來運動部仍不重視這塊,在運動文化的業務上一定仍會出現很大的歧異。

民進黨立委陳培瑜與吳沛憶今(7)日舉辦座談會,主題針對運動部未來的運動文化政策願景,邀請產官學以及體育媒體共同分享意見,其中甫退休的臺灣職棒界傳奇球星周思齊也以棒球專書作家的身分,到場分享自己的看法。

周思齊提到,退休後致力於運動文化、歷史研究時,發現位在臺東的臺灣史前博物館竟有傳奇職棒選手「大郭」郭源治以及我國首位奪得奧運獎牌的「亞洲鐵人」楊傳廣的相關館藏,讓自己覺得很弔詭,「史前博物館不是應該收藏史前文物嗎?」

他舉例,美日有不少常設博物館,包括研究人員等往往會與在地有產學合作,未來政府是否可以比照文化部的「藝術銀行」機制,將收藏的文物只租不賣,提供給公私立機構,藉此系統性的收集爲國爭光的運動員事蹟以及相關文物,也可以將散落在民間各角落的文物好好的整理起來,呈現給臺灣社會。

周思齊指出,日前自己去參觀世界棒球12強的冠軍展覽,看完後也擔憂這些文物未來是否也會步上「大郭」郭源治的後塵,最終散落在角落無人聞問,因此係統性的文物收藏機制相當重要,但也希望不要只關注選手的奪牌事蹟,背後的生命歷程也很重要,例如大家都只知道楊傳廣奪牌,但很少人知道他是受到時任臺東農工校長陳耕元的鼓勵才步上田徑之路,而陳耕元正是電影《KANO》中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成員上鬆耕一。

他強調,這些故事都很棒,若是能借此塑造更多出版品、更多的運動文化就可以提供更多故事給媒體產業,也推動產業結合,否則這些爲國爭光的運動員就像流星般一閃而逝,但其實可以當作鑽石,因爲鑽石可以很多元。

陳培瑜表示,運動文化的累積與敘事,不會也不應該只是關於奪牌的故事,且文化的形塑絕對不會只是策展、商用分析跟評估成立博物館這些零散的任務,而是需要一個更爲完整的政策論述框架與多元的需求評估,呼籲未來運動部的業務分工中,應考慮以「運動文化資源司」的高度,去設計建立臺灣運動文化的機制,並且作爲未來運動博物館設置的主責單位。

吳沛憶強調,運動部的成立是少數具有跨黨派共識的議題,未來運動部的組織設計中,如何建立臺灣運動文化的機制可以再討論,但運動部對於運動博物館的設置真的不應該再回避。

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產業組長劉姿君表示,針對成立運動部,接下來會頻繁邀集專家學者舉辦諮詢會議,廣納各方的意見確保未來政策落地時讓民衆有感,今天的意見都會帶回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