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藝見-橋仔頭蓋白屋的---新臺灣壁畫隊

作品:【新臺灣壁畫隊-蓋白屋運動時間:2010.11.8--12.5.地點高雄橋仔頭白屋

臺灣在八零年代開啓了所謂的美術館時期,三座大型美術館成立讓展出的形式可能性更豐富,也帶動了裝置藝術風潮;同時也引發了九零年代另類空間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想法,特別是九零年代整個臺灣社會瀰漫一股對公共事務熱情社區營造、另類空間以及閒置空間再利用一個個都是充滿想像力與熱情的實驗,比如臺北伊通公園、新樂園、高雄的新濱碼頭或者臺中的二十號倉庫,整個藝術領域向未曾嘗試領域的探索都充滿了勇氣,而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也得到相對非常珍貴的回饋。藝術走出原來狹隘的象牙塔,進而擁抱羣衆,藝術與社會大家都覺得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然而從2010年的兩個事件看出九零年代的理想如何在今天變質藝評人龔卓軍指出,2010年北美陳界仁事件與姚瑞中的臺灣廢墟調查事件顯示了九零年代藝術家與社會對藝術與公共事務的理想與熱情如何的被錯誤的政策所扭曲,而文化資源如何被消耗浪費。前國美館長保瑕也指出,臺灣的當代藝術由於被媒體挾持而變得綜藝化,也就是在政治利益與媒體操作介入下,原來的公共藝術理想被扭曲而消弭了。

2010年底起,高美館前館長李俊賢與藝術家李俊陽在高雄橋仔頭糖廠創新了一種公共藝術的創作形式,工作團隊稱之爲【新臺灣壁畫隊–蓋白屋】運動。

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之前公共藝術這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的問題,那就是當藝術家想要與社會互動,經常就得犧牲藝術創作自主性與自由,當然蓋白屋還是隱喻了過去藝術家創作空間(Studio)與展示空間(白盒子)的純粹與絕對的自主性立場策展人用蓋白屋做爲重塑這一個概念的行動立場,利用兩個星期的時間,數十位藝術家一起來現場創作一片已經搭建成一個房子形式的「牆面」,當作是一種壁畫創作的形式。

橋仔頭原來是一個有歷史內容的閒置空間。蓋白屋以一種創新模式讓「創造」可以繼續發生,並且在面對社會,或者面對社區時,藝術創作者的自主性又同時可以完全展現,甚至又有進步發展的可能;在有限的經費之下,創作者連材料費都有點捉襟見肘,卻因爲集體創作、相互觀摩、學習同時又某種程度相互競賽,讓藝術家本身創作的認真態度與關照層次都變得豐富起來,而整個創作過程又是暴露於大衆自由觀賞的,某種彷彿幕後美術館展示般的情境,而觀賞者可以隨時在過程中參觀,進而更深入具體的瞭解藝術。

我們期待這個活動有進一步發展的動作,讓這個創新的模式開創更多的可能。

新藝見』由中國時報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共同策畫,每隔週日於〈旺來報〉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