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再洗牌,西安如何保衛…
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這個11月達成了一個歷史性事件——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標誌着我國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
回顧過往,從1萬至100萬產量耗時六年,而又一個六年過去,我們完成了從百萬到千萬量級跨越。
在如此高增速背後,自然離不開無數製造版圖的貢獻。特別是近幾年,伴隨新能源技術的乘勢而上,各大城市競相爭取整車製造及上下游相關產業鏈,將其作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一場有關於新能源汽車之城的“追逐賽”,也在不斷上演……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 製圖©人民日報
衝上百萬級,西安這項紀錄有望刷新
來自西安高新區最新披露的信息,今年1-10月西安比亞迪累計生產汽車85.2萬輛,其中10月單月產量達到11.2萬輛。總產值上,前三季度超過1300億元,同比增長6%。
這得益於集賢園零部件一期投及二期項目陸續建成,使得汽車相關零部件配套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爲比亞迪整車產能釋放提供條件。
按照比亞迪方面計劃,西安基地全年生產目標錨定100萬輛,以當前投入四條總裝線、日均生產4000-4400輛的產能推算,2024年實現這一目標已無懸念。
比亞迪西安草堂基地 航拍©悅西安
從另一角度看,比亞迪與城市的深度綁定,其實爲西安貢獻了絕大佔比的新能源汽車產量與產值。疊加西安吉利、陝汽等產量的增長,西安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百萬量級同樣是大概率事件,並有望刷新2022年創下的101.52萬輛紀錄。
其實,像西安在汽車製造領域的發力逆襲,也是全國汽車產業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縱觀當下市場格局,正呈現新能源熱度蒸蒸日上、老牌車企話語權逐漸降低的趨勢。最直觀的體現,即反映在各省市的汽車產量數據。
2024前三季度汽車產量TOP15省市
以1-9月數據爲例,擁有千家以上產業鏈規模的廣東,用378.07萬輛整車生產成績單,始終向外界傳遞出其汽車強省地位信號。
邁入“電動化”產業道路的安徽、重慶緊隨其後,前者新能源汽車產量比重逐步上升,後者借勢智能網聯技術成熟與中高端品牌推出,實現了新能源車產、銷兩層面的雙雙突破。江蘇則依靠領先的零部件配套能力水平,產業上下游集聚效應明顯。
位列第五至第九之間的山東、上海、陝西、浙江和吉林,累計產量均超百萬輛,且五省市前後差距縮小到18萬輛左右,戰況膠着依舊。曾經的老牌車企重鎮湖北,如今退出產量十強行列,光環不再。
下個“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會是誰?
結合前述橫向對比數據,我們能清晰看到,這場來勢洶洶的汽車電動化浪潮,一方面讓抓住風口的城市實現經濟“彎道超車”,另一方面又對那些傳統汽車製造大省而言,則是帶來了產業發展危機。
比亞迪下線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
當然,瞄準新能源風口並不只有西安,我們從逐年易主的“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可窺見賽道競爭激烈程度——2021年上海,2022年西安,2023年深圳……下一個,又會是誰?
每每討論新能源汽車,合肥自然是逃不過的城市。在成功“押寶”蔚來之後,這座風投之城正一步步擴大其汽車朋友圈規模。現階段,已聚集包括江淮、蔚來、大衆、比亞迪、長安、安凱等在內的整車製造企業。
近期一則官方釋放的信息,更讓合肥有了衝刺“第一城”的信心。截至10月21日,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預計全年將突破130萬輛。事實上,這一數字已高出同期上海與西安兩城的新能源汽車產量。
合肥新橋蔚來第二工廠
另一座值得關注的城市,便是我國最早發展新能源產業之一的深圳。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異軍突起,全年整車生產超173萬輛,增速較上一年實現翻倍,登上“第一城”寶座。
要知道,深圳已集聚電池、電機、電控及車規級半導體等核心技術領域產業鏈企業,且在過去三年,深圳新能源產業實現了產量“三級跳”,從2021年29.95萬輛,到2022年87.47萬輛,再至2023年170+萬輛。而在今天上午,比亞迪第1000萬輛新能源車就於深汕工廠下線。
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 圖©深汕視點
綜合公開信息,2024前三季度深圳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增速36.3%,產量同比增長48.1%。若保持這樣的高增速水準,今年深圳或繼續穩坐“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不排除總量向200萬大關進發。
產業“比拼”背後的底層邏輯
歸根結底,總產量比拼背後,實則是汽車相關產業鏈佈局的全維度比拼。
眼下,新能源市場需求還未達到飽和狀態,在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產業快速更迭背景下,西安需要時刻保持“危機感”。
若想在汽車產業中保持優勢地位,就需持續開展全鏈條的持續升級與深化,根據自身製造業特點揚長避短,讓新搭建的產業鏈體系本土化、特色化。
與此同時,還需擺脫單一企業的高度綁定。就如比亞迪西安基地整車產能儘管可達140萬輛,但伴隨全國多地新建工廠的相繼投用,或將對未來實際生產新能源汽車產生一定程度分流。
好在,投產多年的吉利西安製造基地,目前日產量約1200臺,達到滿負荷運行狀態,產量保持兩位數增長。此外,吉利也積極完善產業鏈上下游,至今累計實現76家供應商在陝落戶,新增就業超8000人。
吉利西安製造基地
圍繞汽車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省級層面爭取調動西安比亞迪等一級配套企業配合招商,梳理擬招引二級配套企業清單進行省內外精準對接活動;同時前往山東、江蘇、浙江等產業鏈集聚化程度高省份,開展核心零部件企業精準招商。
人才和政策的雙重加持亦必不可少,加快企業、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與政策扶持力度,爲產業長足發展營造優渥環境。
如今處在升級關鍵時期的汽車產業,城市若要依靠新能源出圈,已不再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是利用全維度的產業鏈基底穩紮穩打,方能在下半場競逐進程中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