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紅土的故鄉 海風裡農村再生一次玩個夠
「嘿唷!嘿唷!拔蘿蔔~」小朋友邊唱童謠,與爸爸媽媽合力猛拔,猶如一場瘋狂拔蘿蔔比賽。(海風裡長黃堉睿提供)
清水區海風裡每年舉辦拔蘿蔔、挖地瓜、攀樹活動聲名大噪,讓親子玩得不亦樂乎。(海風裡長黃堉睿提供)
1966年美越戰爭爆發,大楊區興建7座油庫,2000年被迫拆除只剩1座,目前列入歷史古蹟,並規畫成大楊油庫休閒公園。(海風裡長黃堉睿提供)
山頂海風提供都會區民衆焢窯「烤蕃薯」的農村樂趣。(海風裡長黃堉睿提供)
清水區長蔡慶生。(陳世宗攝)
動員令
「嘿唷!嘿唷!拔蘿蔔~」小朋友邊唱童謠,與爸爸媽媽合力猛拔,猶如參加一場瘋狂的拔蘿蔔大賽。因每年舉辦拔蘿蔔、挖地瓜、攀樹活動而聲名大噪的臺中市清水區海風裡,紅土上種植着蘿蔔、地瓜、花生和野花,老舊村莊透過農村再生計劃,讓地方產業找到新出路,成功吸引外地遊客來農村觀光體驗,帶動了地方發展。
海風社區由海風與舊莊兩聚落組成,位於清水區東北隅大楊地區,距市區約9公里,東臨神岡區、西近頂湳裡、南與楊厝裡相連、北隔大甲溪與大甲區相望,社區內主要爲中老年務農及田地租借。
貧瘠旱地 百年生活困苦
海風裡長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堉睿說,百年來生存在這片貧瘠旱地上的百姓爲顧三餐,全家總動員投入生活勞務工作,民生用水來自降雨後的「大窪仔」,水呈紅色混濁,需用明礬讓水變澄清後方能飲用,生活十分困苦;近年來村民自名爲「山頂海風」,意指一羣居住在清水山上的「山頂人」,從已故工人畫家孫貴德的童年繪畫中,就能一窺昔日生活景況。
位居大肚山上的海風裡,因土壤中含鐵、鋁等金屬離子,經長期氧化形成紅色,紅土因滲水性不佳,俗諺「好天硬梆梆、壞天湳湫湫」,長年是旱作區,從大甲溪出海口順勢形成的強勁東北風,讓生活更加艱辛,務農的居民全得看天吃飯,屬於傳統看天田。
看天吃飯 多元發展翻身
黃堉睿說,雖然地質不佳,但海風裡居民仍將紅土視爲寶物,主要種植甘薯、花生、蘿蔔、芝麻等;甘薯、蘿蔔採收期皆由農民與大盤商直接接洽運送,未透過農會產銷班合作,價格並不穩定,蘿蔔若遇上採收期價格不佳,只好切爲條狀曝曬成蘿蔔乾再分裝販售。
花生、芝麻則經採收、曝曬、篩選後,大多直接運至煉油廠提煉成油品,爲維護油品最佳品質,農民總會親自到煉油廠監管品質,所以往往供不應求,還有客人會事先預約明年數量,怕有錢也沒貨源,但對居民來說,收入仍相當有限。
黃堉睿表示,爲提振社區活力增加農民收入,海風社區發展協會近年來積極參與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劃,欲將社區傳統產業與鄉村文化再活化,透過2011年起推動的培根計劃關懷班、進階班、核心班與再生班,將觸角延伸到社區產業多元發展,增加市場競爭力。
農村遊憩 社區打響名號
協會也輔導農民發展食品加工、休閒農業及相關產業,舉辦主題活動提高產業經濟價值與社區能見度,建立品牌並融入故事性與文化創意價值,也提供銷售據點,方便外來遊客選購,同時發展社區農田體驗工坊,讓外地遊客參與農田種植樂趣,吸引外地人來體驗農村生活,慢慢打響名號。
協會自2011年起每年舉辦拔蘿蔔活動,透過山頂海風網路報名,往年無疫情時每次約500人報名,去年底因疫情只接受220人報名,每人收費200元,除拔蘿蔔外,還結合挖地瓜及攀樹等活動,親子農村體驗一次玩個夠,每次活動一開放報名總是秒殺額滿。
黃堉睿指出,社區發展協會未來將透過「有機農業體驗區」、「紅土故鄉推廣行銷活動」等推動,整合地方特色產業資源,並與農村觀光與學校教育做連結;未來營運可分爲住宿、餐飲、農村旅遊、農特產品及農村手工藝品等,串聯地方觀光景點動線,提供多樣化農村遊憩體驗,吸引外地遊客來觀光,進一步翻轉海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