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秋糧“豐收答卷”,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郭素嬌
穀粒結滿穗,新糧喜入倉。進入金秋十月,處處“豐”景處處喜,稻浪翻滾、瓜果飄香,田間地頭收割機轟隆作響,一派繁忙之景。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穫進入高峰期,進度過四成,與上年同期相比略快。在穰穰滿家的豐收年景中,各地多措並舉奪取秋糧豐收,努力確保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無論是“三春不趕一秋忙”,還是“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無不道出秋糧收穫的重要性。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恆的課題,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與黨和國家事業、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必須以“緊盯不放、緊咬不鬆”的勁頭抓好秋糧豐收後半程,因地制宜、各出良招,助力全年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守好羣衆的“錢袋子”。
毋庸置疑,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吃飯是頭等大事,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豐收的農田對應的正是羣衆踏實的心田,滿滿的糧食對應的正是人民羣衆滿滿的獲得感。必須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強化對糧食安全的認識,把耕地“紅線”牢牢守住,架起耕地保護“高壓線”,採取堅決措施遏制耕地“非農化”、糧田“非糧化”,確保農地姓“農”、糧田姓“糧”。糧食安全的發條必須“擰緊”,思想之“弦”絕不能鬆,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努力打造綠色高效的“大國糧倉”,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科技的轉輪”是農業發展加速跑的助力。應用好“科技+”的力量,把農業與科技深度融合,在廣泛的應用場景中拓展其“滲透度”,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不斷增強農業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糧食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推動高水平農業現代化,爲糧食大豐收賦能。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我國農業現代化正在實現“加速跑”。要越跑越快、乘勢而上,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把“科技興糧”工程實施好,讓科技發展的成色成爲糧食豐收的“亮色”。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古人早就告訴我們遵循季節規律的重要性。順應天時、遵循規律,才能真正抓好糧食豐收進度。我國地廣物博,不同糧食對應的生長、成熟和收穫期不同,這既有秋糧品種多樣的原因,也和地域不同、日照長短相關。哪怕是一樣品種的糧食,收穫時機也不全然相同。因此,在一些地方,糧食收穫更快,但在其他地方,糧食可能距離成熟還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就要求各地各部門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結合當地情況,保障好秋收進度。同時,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做好糧食收購價格、服務等工作,讓農民“種糧不吃虧”,“糧袋子”滿滿,“錢袋子”也滿滿。
秋日勝春朝,糧食裝滿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讓我們打好糧食安全“主動仗”,把責任壓緊壓實,寫好秋糧“豐收答卷”,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