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核政策 與低碳趨勢矛盾
能源專家認爲,臺灣一方面要以燃氣、燃煤供電,又不用核能,脫離先進國家的能源政策思維。圖/Unsplash
賴清德當選下屆總統,將啓動二次能源轉型,能源專家認爲,臺灣一方面要以燃氣、燃煤供電,又不用核能,明顯脫離先進國家的能源政策思維,未來將有缺電的危機及能源安全的隱憂,在國家中長期電力來源說不清的情況下,新執政團隊的能源政策備受考驗。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COP28的重要協議中,2030年前「加速」減少(phase-down)未減排的燃煤發電,2050年前利用零碳和低碳燃料,加速全球能源系統邁向淨零排放。臺灣未來可能一方面需以燃氣、燃煤的火力作爲供電穩定的要項,又要遵循不用核能的核心理念,明顯脫離先進國家的能源政策思維,要達到目前控制碳排放技術更是不夠,也無法和鄰近的日韓比較。在國際淨零碳排的趨勢下,企業產品出口會被計算碳排量,金融業要算ESG,甚至資金成本也和能源使用有直接關係,新執政團隊輕忽不得。
「持續地維持供電穩定」是能源政策的審慎之處,也是跨國企業投資臺灣的重大考量。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暨管理講座教授樑啓源示警,臺灣未來有缺電的危機,能源安全的隱憂也極大,以民進黨執政團隊規劃的再生能源實際建置低於預期爲基礎,修正2024至2028年夜間備轉容量率將介於1.9%至負5.3之間,「2024年起,若非核政策不改,臺灣將面臨長期停限電危機!」
臺經院研究一所所長陳彥豪也提醒,擁抱低碳能源和無碳電力,實際上可以同時帶動「無碳電力產業」,例如綠能產業能對GDP帶來多少貢獻,就是賴政府可以着墨之處。其次,是否有可能到海外直接投資(FDI)再把綠電帶回來,這都是中長期無碳電力來源,也是政策上要規劃的部份。
中大臺經中心表示,官方公佈的傳統能源安全指標,多半僅衡量供給面因素,流於獨立呈現,欠缺系統性觀點。新執政團隊應與能源經濟學界合作重新建立一套指標系統,綜合考量初級能源供應、能源消費與基礎設施等要素,甚至結合產業碳排數量與進度,讓全民有一個全面清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