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麼都沒有!”“不,你有病!”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類喜樂悲歡或許並不相通,但當代青年在“生病”這件事上,卻有99.9%的可能達到完全相同。

正所謂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早放棄.....

不知道是人類集體意識形態的歷史性擴大,還是人類疾病史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從某種相對意義上而言,“有病”或許已經成了一種新型褒義詞。

畢竟對於不少當代青年來說,怪癖就相當於個性,是彰顯其獨特存在的重要方式。

如果身上點兒"毛病",可能都不好意思交朋友了呢~ 更別談怎麼去打發這無趣世俗社會了~

01

鍾情妄想

鍾情妄想是心理異常症狀中,屬於思維內容障礙的一種臨牀表現。這類人認爲自己被異性看中、所愛,因而眷戀、追逐對方

追逐和鍾情的對象常常是名人、明星,或是現實生活中極度愛慕的對象。鍾情妄想可以是突發的,也可以在一次見面之後產生。即使遭到對方義正言辭的拒絕,仍絲毫不質疑對方對自己的“愛情”,認爲這是對方在考驗自己對愛情的忠誠度,故而對對方糾纏不已。

02

雨癮

愛雨之人。一下雨就感覺心情平靜,喜歡聽下雨的聲音,或者喜歡淋雨。更多的則是喜歡雨天時窩在家中,享受一邊聽着雨聲,一邊煮咖啡看看書的溫馨時刻;或是一邊看着窗外雨景,一邊聽着音樂的愜意須臾。

總之,雨癮者喜歡關於雨的千姿百態,享受雨天給內心帶來各式各樣的幸福感

國外有一個網站“rainymood” , 專門爲雨癮者準備,在網頁上能選擇不同場景的雨聲,例如咖啡館海邊,甚至可以加點海鷗的聲音,或者喧譁的人聲,除此之外還能調整雨量大小,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在國內的社交網絡平臺,也能經常看到一些雨癮者在記錄和分享自己在雨天的心情。這些喜歡下雨天小夥伴,看起來或許奇怪、偏執,卻又無比的溫暖、可愛。

03

社交懶人症候羣

由於現代生活中存在的生活、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很多年輕人變得越來越懶,懶得做飯,懶得出門,連懶得社交也開始流行起來,於是就形成了“社交懶人症候羣”。對於這些懶人們來說,他們本身並沒有什麼社交心理障礙,只是單純地懶——社交不如休息,幹啥都不如休息。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社交懶人,從你跟他們的日常網絡對話中就能看出來。他們最喜歡說的就是:嗯嗯、好的、都行、哈哈、臥槽......

可以說,將近80%的事情都可以用這幾個詞搞定,至於剩下的那20%,就用表情包來解決咯。以至於和社交懶人聊起天來,總是覺得態度很敷衍,在5句對話內結束尬聊。

04

替代性尷尬

在目睹了他人的窘迫、出糗、尷尬時,大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抓取出他人因出糗而產生的不良情緒體驗,並這種體驗“傳遞”到自己身上,從而感到渾身不舒適,這種現象被稱爲“替代性尷尬“。

據相關科研表示,儘管“替代性尷尬”與共情有相通之處,但仍存在明顯的區別。

共情通常是對別人已經發生的情緒和情感發生共鳴,比如你切身體會到閨蜜失戀之後的那種難過。也就是共情的對象往往是在事情已經發生了,而且事情也帶給了他消極體驗,這是一種雙向的情感。

而“替代性尷尬”卻不要求當事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實際上在多數情況下,尬戲主角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妥,反而還會覺得一切正常。因此,替代性尷尬是一種我替你臉紅單向情感。也正是這種你出糗了但卻毫無察覺的樣子,反而加劇了旁觀者的尷尬體驗。

05

單戀

“性單戀”是性向的一種,指“對某人產生愛戀情愫,卻不希望獲得情感迴應。只要對方表現出想進一步發展的意思或者釋放出好感,性單戀者就會立刻感到反感不適。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

聽起來好像和矯情、做作、犯賤很類似?

該說患了性單戀的人可憐嗎?沒有多少人能理解的,除了患病的自己。

除此之外,當代青年還有許多說不清的流行病,像是節日冷淡症、語言匱乏症、立flag必倒症、語音恐懼症、自殺式單身消費水平分裂症等等各式各樣的病狀

基於有病就得治的理論,爹媽長輩、同學、室友同事都曾試圖要治癒廣大青年們的怪癖病症

然而,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我們接觸的東西多了,自我感知能力也會變得越來越細微,難道會不知道自己“有病”嗎?

這些“病”,有些是自嘲,有些是自我取悅,但共同點是,都是我們苦悶人生的一點點自我調劑

在電影《When Harry met Sally》中,Harry 對 Sally 最後說了一段話:

“I love it that you get cold when it's seventy-one degrees out.”

“I love it that it takes you an hour and a half to order a sandwich.”

我喜歡你在氣溫22度的時候還叫冷。

喜歡你花1個半小時考慮吃什麼,最後就只點了個三明治。”

但願這段話能成爲治癒你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