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 北榮公佈四合一「6倍特效藥」
▲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臺北榮民總醫院透過大數據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提高胃潰瘍及低密度淋巴癌機率,而這也正是導致胃癌的重要原因。北榮整合全球100多個臨牀試驗、分析3萬2852位患者後發現,四合一藥物可顯著減少幽門桿菌根除失敗的機會,治療效果比健保給付的三合一藥物高出6倍。
臺北榮總大數據中心經過9個月的建構,9日終於揭牌啓用,大數據中心主任吳俊穎指出,透過數據分析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導致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罹患率也會隨着年紀增長而提高,像是25歲左右的年輕人罹患率約20%,50歲以上則升至45%。
▲「大數據中心」揭牌啓用儀式。(圖/臺北榮總提供)
據瞭解,臺灣目前胃癌診治有健保給付,採用三合一藥物療法,但病患治療一週仍有18%的機率失敗,但北榮透過數據分析,找出新的全新藥物組合。吳俊穎指出,新型的四合一藥物治療效果明顯提高,是傳統三合一的6倍以上。
吳俊穎提醒,胃癌有三大高危險羣,若家屬有胃癌家族史、有消化性潰瘍病史、萎縮性胃炎及小腸化生(黏膜長到胃壁)等情形,應該先到醫院做胃鏡等進一步檢查,透過新型藥物將幽門螺旋桿菌根除,並定期回診追蹤。
▲胃癌經常來的無聲無息。(示意圖/CFP)
除了胃部診治,研究團隊也將研究重點放在發生率、死亡率都很高的肝癌,臺灣每年8000人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目前晚期肝癌治療幾乎沒有進展。北榮大數據中心也與臺中榮總合作,從20萬4507位慢性B型肝炎患者中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持續追蹤6個月,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患者,有效減少肝癌的發生風險約3成,論文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美國醫學會內科雜誌」(JAMA)。
吳俊穎表示,過去研究發現除了過去的抗病毒藥物(JAMA 2012)、二甲雙胍(Gut 2013)、史達丁藥物(Cell Death Diseases 2017)可以減少肝癌發生風險外,此次研究也發現長期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的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明顯較低,是肝癌防治的一大進展。
▲臺灣每年8000人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圖/資料照/記者嚴雲岑攝)
衛福部覈准於阿斯匹靈的適應症爲預防腦中風、心肌梗塞,常用於高血壓或高血脂患者身上。吳俊穎說,雖然目前機轉有待驗證,但未來有望用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B肝患者上,同時控制血壓與減少肝癌發生,但副作用是腸胃道潰瘍、出血,要特別注意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