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系混動的電池包,最多隻有兩度電?
一個問題,什麼叫混動?
混動的全稱是混合動力系統,既然是混合動力,就應該是一種以上的動力輸出來源,通俗來說就是油+電的工作邏輯。
將混動系統最早大批量投入市場的企業是豐田,在幾十年前豐田提出了混動理念,讓電池+電機配合工作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內燃機的工作壓力。
內燃機的熱效率,是一個最近提的比較多的參數。
熱效率就是工作效率,目前內燃機的最高熱效率大概在40%左右,但很多人不知道另一個點,就是熱效率可以極其的低。
最低熱效率可以是10%,可以是5%甚至可以是2%。
豐田的混動系統邏輯,就是有效的擡升內燃機的最低熱效率底線,比如說起步、加速、掉頭這種低速、低熱效率工作區間,使用電機+電池包協同工作的方式。
在內燃機高熱效率區間,使用內燃機工作。
這種邏輯就是混動,發展到今天, 國內市場中銷量非常大的比亞迪DM-i,本質上也是這種邏輯。
儘可能的讓內燃機在高熱效率區間工作。
國內的新能源路線,是給了很大的補貼的,比如說不限行、不限號,比如說免除購置稅,再比如說我們擁有全世界最低的電價,可以給車輛進行低成本充電。
不少企業就選擇放大這種優勢,採用超級大的電池包,不少企業給自家的混動車輛配上了20kWh乃至30kWh的電池包。
目的只有一個,儘可能的用純電模式行駛。
車輛電池虧電之後,低速情況下用強制保電的電量進行低速行駛,高速行駛時內燃機發電+驅動車輛,進行一定意義上的電量存貯。
所以本質上的邏輯不變,就是讓內燃機避開低熱效率的工作區間。
但日本的混動,基本上電池包都很小,只有2kWh左右,比如說豐田混動、日產e-Power、本田i-MMD,電池包都是小容量。
其實理由也很簡單,無外乎以下幾個:
1、日本市場更看重整個週期的投入和回報比,2kWh電池包已經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讓一臺轎車的油耗從8L降低到4L,這已經是一種非常大的推動力,更大的電池包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投入、更高的成本、更難以控制的穩定性。
2、日本的電費並不便宜,如果需要充電,其實摺合之後的整體成本和小電池包成本沒有差距。
3、豐田、本田、日產這些企業面對全球市場,全球市場板塊中並不是所有市場都需要大電池包產品,比如說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市場,未必有豐富的充電樁支持。
所以簡單一句話,大電池包和小電池包策略的運用,其實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它們本質上並沒有優劣之分。
我完全相信,讓比亞迪設計2kWh的混動產品,讓吉利打造以內燃機爲主的混動系統,它們的表現力也不會差。
而豐田、本田、日產也有能力生產出揹着20kWh電池包的混動,之所以它們沒有設計,只是因爲階段性的發展規劃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