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老二媽省親遶境 中市何德里以5萬片馬賽克打造故事牆
「老二媽」故事牆完成,大家挑起飯擔回味農業時代的人情味。(盧金足攝)
馬賽克拚貼牆以老二媽遶境巡禮爲主題,畫面有民衆拿香敬拜及「踜轎底」,里民沒有經藝術訓練卻能做出感人的作品。(盧金足攝)
爲迎接南屯萬和宮老二媽巡禮回西屯,何德里內一面灰牆,透過社區民衆協力,以馬賽克拼接成「老二媽」故事牆。(盧金足攝)
「老二媽」故事牆29日公開,何德里民分贈糖果分享歡喜心。(盧金足攝)
臺中市議員張廖乃綸挑起飯擔,感受農村社會的分享心情,也希望成爲學校來認識鄉土的最佳教材。(盧金足攝)
西屯區何德里長林志雄(右三)號召民衆以「老二媽」故事美化牆面。(盧金足攝)
傳承200多年、每3年1次的臺中市南屯萬和宮「老二媽」省親遶境回西屯,明年3月「老二媽」將再回孃家,西屯區何德里是「老二媽」遶境行經路線,里民花費2個月時間,以5萬多片馬賽克磁磚,打造一面長達40公尺「老二媽遶境」故事牆
,這面由里民以手工一塊又一塊磁磚貼的「老二媽」藝術牆29日上午公開,期待迎接「老二媽」回孃家。
爲迎接明年南屯萬和宮老二媽巡禮回西屯,特選路線必經地何德里內一面灰牆,透過社區民衆協力,以馬賽克拼接方式
,呈現早期農村生活「飯擔文化」,期望讓在地年輕一輩也能感受過去濃濃的人情味,很多里民到場擔起飯擔回味以往的農村景象。
西屯區里長何國裕說,老二媽回孃家省親遶境,有特色與歷史意義的活動,市府推動成爲臺中市無形文化資產,也讓附近學校的小朋友可以認識鄉土,熱愛自己生長的地方,臺中市近來有很多彩繪牆吸引遊客參觀,何德里這片馬賽克故事牆,爲「老二媽」從南屯萬和宮兩天一夜往返西屯孃家的行程增加光彩,讓更多人瞭解到西屯傳統文化。
馬賽克磁磚故事牆帶動社區向心力,何德里長林志雄說,「
老二媽」遶境盛會,行經路線經過這片較老舊的牆面,讓他萌起美化想法,向屋主提出建議後,爲了「老二媽」屋主馬上同意提供兩面牆,請來逢甲大學老師張昭友及僑光科技大學老師李世珍指導社區營造,感動里民一起加入拚貼行列。
李世珍說,飯擔文化意義深遠,美化環境,在地參與,讓下一代認識在地的故事,在地文化是珍貴的資產,達到「在地學、學在地」。
「高手在民間!」立委張廖萬堅說,能拚貼出兩大牆面的「老二媽」遶境故事牆,以老二媽遶境巡禮爲主題,畫面安排民衆拿香敬拜,及善男信女「踜轎底」,里民沒有經藝術訓練卻能做出感人的作品,老建物牆壁變身大畫布,以馬賽克磁磚創作,表達里民對「老二媽」的虔誠信仰。
市議員楊正中及張廖乃綸表示,「老二媽」故事牆可以作爲附近學校的校外教學題材,他們也挑起飯擔,感受以前農村社會,有廟會活動時,當地居民會將炒米粉及點心,挑到廟埕給香客食用,分享濃濃人情味。
南屯萬和宮老二媽每3年的農曆3月都會回西屯省親遶境,相傳清嘉慶8年(1803年)間,南屯萬和宮增塑「老二媽」神像,舉行開光點眼儀式;當天1名販賣針線女紅的商人,從外地經過萬和宮時,遇見家住西屯大魚池、名叫廖品孃的少女;商人受託轉告她的父母,家門前的桂花樹下有兩枚龍銀可取出使用,請父母不要傷心難過,廖女父母聞訊趕到女兒房間,發現愛女已經氣絕。
之後,親人思女心切至萬和宮探視,見神像老二媽留下淚珠,當地人確信廖品娘已化身爲萬和宮的老二媽,西屯廖家後代更尊稱老二媽爲「姑婆」,每3年農曆3月迎老二媽回西屯省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