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補課多年,孩子卻離學習越來越遠?

當代家長的煩惱,可以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內卷”。

教育的戰場從課內蔓延到課外,補課成爲了許多家庭的日常必修。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家長們在咖啡館裡憂心忡忡地討論着孩子的未來,手機裡裝滿了各種補習班的課程表,而身邊的孩子正在寫着已經無數次練習的試卷,心裡琢磨着下一次考試還能不能再超越一名同學。

這幅畫面多麼熟悉,但讓人不禁發問:

補課,真的能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嗎?那些從未補過課的孩子,難道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些年,補課似乎成了家長圈裡的“安全感”。

“別人家孩子都在補,咱不補能行嗎?”、“孩子自己學效率太低,補課起碼能讓老師盯着”,各種理由彷彿讓人無法拒絕,彷彿不補課就會落後,就會失去未來的機會。

然而,這種看似爲了孩子未來的奔波,是否真正符合孩子成長的需求?

我們身邊的故事,其實早已給出了某些答案。

曾經我們都認爲補課可以讓孩子領先一步,直到初二後,許多人驚訝地發現,跑得再快的孩子,卻不見得能一直跑下去,甚至因爲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放棄了原本的目標。

01 自主學習的能力

讓我們從自主學習說起,這個詞或許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它的重要性卻在初中階段逐漸顯現。

很多家長送孩子去補課,圖的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有人帶着學,孩子少了走神的機會,課堂上落下的知識點還能及時補回來,看上去效率極高。但

現實往往是,孩子們在老師的指揮下完成了學習任務,卻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機會。

慢慢地,他們養成了依賴外部監督的習慣,只要沒有人盯着,就開始拖延、懶散。而那些沒有補課的孩子呢?他們只能依靠自己,摸索着、實驗着去解決問題。

也許一開始他們進度不快,但日積月累,他們卻掌握了獨立思考和自我驅動的能力。

比方說,小明家長看着別人家的孩子天天補課,心裡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直接給孩子報了三四個班。孩子起初還覺得有趣,後來發現這些班裡的內容和學校重複太多,漸漸變得無趣。

他回到家不再看課本,只等着補習班老師給答案。

而鄰居家的小明同學從來沒去過補習班,每天自己鑽研作業,雖然有時做錯很多題,但他會自己查找資料、琢磨解題思路,學習能力慢慢提升。

幾年後,補課的孩子開始感到倦怠,成績逐漸下滑,而小明反倒因爲自己積累的自主學習能力,在中考中脫穎而出。

02 學習的內驅力

談到內驅力,這可是讓孩子能夠持久前進的“燃料”。

補課的孩子,每天都在被老師、家長安排得滿滿當當,他們的生活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這樣的孩子,一開始還能在壓力下維持高強度的學習,但時間一長,他們的熱情逐漸被消耗,學習從一種有趣的探索,變成了一項機械的任務。

而那些不補課的孩子,雖然學習時間相對寬鬆,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學習,發現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內在的動力。

正如有句話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這句話在教育中被印證得再真實不過。

舉個例子,林子小的時候一直被父母逼着去上各種補習班,週末兩天幾乎都在補課中度過。

到了初二,林子突然對這些補課內容感到厭煩,甚至開始逃課、頂撞家長,而父母卻誤以爲是青春期叛逆,絲毫不明白他的疲憊。

而另一個從不補課的同學小張,卻利用課餘時間自由安排自己的興趣愛好,在閱讀中發現了自己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他並沒有按部就班地學,而是通過各種渠道探索數學問題,最終在年級競賽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相比之下,林子的學習熱情早已耗盡,小張卻在逐漸成長爲一個熱愛學習的“自驅型”學生。

03 對親子關係有影響

實際上,補課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學習的重負,還會影響到親子關係。

很多時候,家長把太多精力放在孩子的成績上,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那些補課時間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生活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時間急劇減少,親子之間容易產生隔閡。

反之,不補課的孩子和父母有更多相處的時間,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更加自然,父母能更及時地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幫助孩子疏解壓力,形成良好的親子互動。

我們來看一個現實中的例子,小李的父母總是忙於給他安排各種補課,補完了數學補英語,補完了英語再補物理,甚至有時候連晚飯時間都要在車上趕着吃。

而鄰居家的小趙呢,雖然沒有報什麼班,但他爸媽常常會帶他出去散步、聊天,一家人一起玩遊戲、看電影。幾年後,小李和父母之間的對話基本只剩下學習,隔閡越來越大,而小趙卻能和父母暢談心事,面對學習上的困惑,家長也能及時給予關心和鼓勵。

小李的成績雖然一直不錯,但他卻時常感到孤獨、壓抑,而小趙的學習之路雖然不那麼“標準化”,但內心始終平靜、自信。

所以說最終,是否補課,其實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關鍵。

教育的真諦,不在於拼命填鴨,而在於引導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動力。我們不妨試着放下焦慮,給孩子多一些自由的空間,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

讓他們去探索、去發現,這纔是學習最持久的驅動力。

補課或許可以解決短期問題,但只有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內驅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才能真正助他們走得更遠。

因此,父母與其爲補課焦頭爛額,不如多一點陪伴、多一些信任,孩子們終會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前進的方向。

讓孩子在自由與規則中找到平衡,學習便不再是負擔,而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