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奎》體現老兵父親傳承的「但求問心無愧」

王鳳奎》體現老兵父親傳承的「但求問心無愧」(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愛傳媒王鳳奎專欄】父親從小在皖北老家是地主的長子,即使老家位處窮鄉僻壤,也是人前人後相擁的「小老爺」,雖不至養尊處優,但生活還是相對舒適,再加上從小就讀私塾,又上過高中,具備一定的學識,所以抗戰勝利後擔任國民政府的保長(相當於現在村長),以他當時的學歷及家庭背景,他的生涯應該是順遂地扶搖直上纔對。奈何1949年初國共內戰在皖北展開最大規模的會戰,老家受到戰火波及,父親爲逃避迫害,被迫離家,隨流亡學校蚌埠南逃,在江西南城加入胡璉12兵團的軍政學校,接受戰地政務的軍官訓練,然後跟着軍隊來臺。

1954年父親因爲看不慣年輕長官的囂張作爲,仗義執言而與長官起衝突,動手打了長官,被判在新店服軍監,出獄後不接受長官慰留,立即辦理退役,退役時孑然一身,爲謀生存,嘗試過許多苦難工作,最苦的時候甚至萌生自殺之念。後因遇見一位拉三輪車的退役上校,心想「上校都可以向命運低聲彎腰,爲什麼我不能?」於是開啓他在臺灣第一份正式的工作。

1960年父母結婚後,父親有機會從事小學教職,也曾在臺南擔任過一年半的警職,他卻放棄名聲比較好的工作,最後選擇從事清潔工,而母親選擇在有錢人家幫傭,倆人齊心胼手胝足爲家庭,就如此努力勤奮地工作四十年,教養出四個大專畢業的兒女。

曾經問過父親:「爲什麼不在臺南繼續當警察,當警察很好啊!」父親解釋以當時警察的薪資根本養活不了一家六口,除非要拿「不義之財」,再者,當時大姐已上小學,緊接三個孩子也要跟着上小學,那裡的學校環境非常差,不利四個孩子的教育。對一身「傲骨」的父親而言,他不願「同流合污」,而孩子的教育是他選擇工作最重要的考量,所以父親的一生就是「心安理得」四個字,這也是他「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的體現。

2011年4月底,我因不願爲難長官及部屬,主動承擔同仁因尚未開辦的爭議課程所衍生的政治責任,辭去產業學院執行長一職。辭職之後,收到衆多關心慰問的信息及花籃,其中之一來自當時是臺灣最大的減重美容機構創辦人,她致電說想要來新竹探望我。我因曾協助該機構辦理主管課程,並引介工研院的健康管理技術移轉給她們,而與創辦人熟識。我們在新竹見面時,她的公司正在轉型也打算上市,主動提出邀請我擔任她們集團總經理,協助該集團轉型及上市,但我並沒有立即答應。

辭去執行長一職後,立即面臨是否要離開工研院的選擇,父親基於我離婚後需要一份安穩的工作,極力勸說不要在那時候離開工研院,他認爲在工研院即使不是光鮮亮麗的主管工作,還是一份收入相對穩定優渥的工作。

一位企業家朋友成立新創事業,邀請我入股擔任合夥人。學術界的一位長輩也詢問是否有興趣擔任一傢俬立科技大學的副校長。

除了三個可以考慮的院外工作,工研院的督導主管也詢問是否願意接受一個行政單位的主管職務。在參考幾位友人及長輩的意見,最後選擇了健康管理集團總經理的工作。

除了創辦人三顧茅廬的誠意,不可否認地,集團總經理的職稱相對吸引人,而且薪資待遇也非常優渥,爲了讓我安心專注於工作,該集團在臺北市爲我安置一間3房兩廳的職務宿舍,還配備一輛豪華公務車以及公務司機往返新竹臺北之間。爲了讓集團的行政管理更上軌道,也同意我延攬了一位產業學院同仁擔任行政副總經理。

離開工研院後,在父母所租公寓房附近租了一間公寓房,開始每天通勤的總經理工作。通常早上不到七點司機就會來接,我就會叫醒孩子,他們穿好衣服後,自己走到我父母的租屋處,母親會幫忙打理早餐,然後送他們去建功國小上學。母親在送孩子到學校後,就會走路到水源市場採購孩子喜歡吃的食料與水果。下午三點母親又會去學校接孩子回租屋處,接着開始準備晚餐,轉由父親幫忙照顧孩子,孩子就留在父母那裡做功課與玩耍,一直等到我晚上工作完畢後,司機載我從臺北回到新竹,再去接孩子回到我的租屋處。

通常晚上7、8點才結束工作,往往也是最後離開辦公室的人,下班後有時要應酬,有時要去巡店,那時全臺有42家分店,所以假日時還需要到其他縣市巡店,特別是在高雄的旗艦店。如此的工作型態讓我必須將孩子的教養完全託付給父母,當時父親90歲、母親74歲,兒子9歲、女兒7歲,完全是高齡隔代教養,我不僅三餐無法與孩子共餐,與孩子共處的時間愈來愈少,生活重心離父母與孩子也愈來愈遠,這是原先沒有預期的,卻是父親當時不願我離開工研院的最重要考量。

工作了幾個月,看似一切順利,似乎愈愈來愈得心應手,創辦人與同仁也非常支持我。當我對總經理的職務及責任愈來愈熟悉,卻愈來愈覺得沒有那麼「心安理得」,除了對家庭應該盡的責任愈來愈少,愈來愈感不安外,對工作上所要承擔的責任也跟着愈來愈感不安。

我所負責的企業雖然是集團規模,基本上經營模式還是屬於臺灣典型的中小企業、家族企業傳統產業的模式,面對外界競爭環境的快速激烈變化,爲了生存不僅要很辛苦地經營,有時還要遊走法律的灰色地帶,挑戰我的道德底線。我開始思考集團總經理職務帶來名與利外,人生期求什麼?我提醒自己父親傳承給我的老兵信念: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

2011年底,一位好友暨高中同學從美國回來探親,特地到公司來探望我。他曾是一家營業規模上千億的上市公司總經理,我們在午餐時的一番對談,啓發我對公司老闆不同的看法。2012年初隨我一起進公司的行政副總因受創辦人的責難向我辭職,之後公司發生一些令我心不安的事,於是我以父母健康問題,孩子需要照顧爲由,在農曆年前向創辦人提出辭呈,結束了一年不到的集團總經理工作。

2012年3月離職後纔開始尋找下一份工作,這是我人生第一次主動找工作,才體會到找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原來這麼困難,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而更大的困難是母親竟在4月中風,也改變我對工作的期望與態度。

(待續)

作者爲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作者兒子生日時,一家人到餐廳慶祝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