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兩岸相互依賴不須打口水戰

報社

兩岸貿易最新統計數據公佈,今年前11個月兩岸貿易大幅成長13.8%,臺灣大陸出口佔比創歷史新高,達43.8%,並從大陸賺得1277億美元貿易順差。若拿掉這筆順差,臺灣將由順差轉爲逆差,對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因而引發大陸國臺辦和行政院陸委會之間,到底是臺灣依賴大陸,或大陸依賴臺灣的口水戰。

大陸國臺辦主任劉結一及發言人朱鳳蓮指出,從龐大的貿易順差看來,臺灣沒有大陸,經濟將難以維持正成長。但陸委會不以爲然,也引述最新進出口統計數據聲明,大陸自臺灣進口成長最多品項,包括因疫情而起的宅經濟需求,或華爲因美國禁令必須及早建立庫存的半導體產品,以及大陸年底節慶帶動的旺季採購商品,都是臺灣在整個產業供應鏈中,最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也就是說,像半導體晶片、電子零組件、資通訊機械設備等這類產品,臺灣明顯具有比較優勢、難以被取代的部分。言下之意大陸經濟與產業發展更依賴臺灣,更需要自臺灣進口。

一個數據,各自表述,雙方都沒有對錯,只有看的角度、站的立場有差異。從主計總處公佈的最新經濟數據來看,2020年臺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爲2.54%,其中來自於國內需求的部分(包括民間及政府消費與固定資本形成),僅0.18%,而來自於國外淨需求則高達2.36%,貢獻比重超過9成。顯然國外部門,也就是貿易順差的貢獻,對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厥功甚偉。尤其是對大陸的出口與順差,更是關鍵所在。這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國臺辦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在這個事實的基礎上,不能忽略的是,奔走於兩岸之間的臺商貢獻,這可能也是陸委會所要強調的,40年來,少掉臺商投資的挹注、人才技術的引入、關鍵零組件的提供,大陸經濟恐怕不容易如此快速起飛。過去臺商擅長的「三來一補」或三角貿易模式,把大陸做爲生產基地,自臺灣母公司進口原物料與中間財後,再加工製成產品外銷到世界各地,是兩岸貿易得以快速成長的主因,也是大陸經濟飛快躍升的關鍵之一。

根據大陸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0》,截至2019年底,臺商累計高達11.2萬家,除香港之外,居外資首位,實際投資金額694億美元,排名第六,這還未計入透過英屬維京羣島或繞道香港進入大陸部分,顯見臺商在大陸的舉足輕重地位。大陸海關總署統計亦指出,臺商對大陸的出口貢獻驚人,2019年臺商在大陸出口百強企業中佔32家,比重高達43.1%,排名第一,比陸企還高出6%。臺商出口10強中有7家,分別爲鴻海、廣達華碩的大陸子公司,比如鴻富錦達功昌碩等,都是大陸出口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解讀這些數據可以瞭解,臺商對大陸經濟的貢獻遠比想像更大。即便近幾年大陸高度側重內需市場的發展,臺商擅長的三角貿易模式已產生質變,但在大陸科技自立自強的2035遠景目標下,臺商雄厚的關鍵零組件供應能力,短期仍無可替代。未來隨着需求側改革的加速進行,相信以臺商的強大韌性,將會跟着調整步調轉型升級,跟隨大陸度過經濟改革期,找到貢獻臺灣與大陸經濟的營運新模式。

在深圳、東莞崑山等地區,大陸臺商轉型有成案例多不勝數。特別是崑山,在大陸政策導引下,臺商一步一腳印創造出製造業榮景,也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縮影。隨着大陸進入內需經濟時代,崑山開始積極轉型,今年9月獲批爲大陸首個具有兩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試驗區,見證臺商在崑山的努力與影響力

從數據來看,大陸市場確實是臺商及臺灣出口的重要舞臺,更是重要獲利來源。但另一方面,無論就資金、技術、人才、與產品最終市場的連結等角度,臺商都曾經爲大陸經濟提供很大的貢獻,未來在高端科技產業的技術與人才方面,仍然可以對大陸有貢獻。

這也印證,從過去到現在與未來,兩岸相互依賴、共利共存,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兩岸政府與其互噴口水,吵着誰依賴誰,不如好好坐下來想想,如何緩解當前兩岸僵局。畢竟,老百姓在乎的不是誰依賴誰,而是如何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