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看懂大陸「戰狼外交」
旺報社評
習時代大陸外交風格趨向強硬,有時甚至咄咄逼人。早些年輿論認定,大陸已告別「韜光養晦」,最近更冠以「戰狼外交」稱號,今年疫情期間,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成爲典型,再次掀起「戰狼外交」議論。
不可否認,「戰狼外交」雖充滿貶損,卻能具象描繪出近年大陸對外關係的一些特質:第一,大陸對自身國際地位的認知不再謙虛;第二,大陸官方涉外言辭火藥味愈來愈重,前有王毅怒懟加拿大記者,後有官媒痛罵蓬佩奧;第三,大陸青年網民熱衷於翻牆「出征」海外網路社羣,「小粉紅」一炮而紅。
如果把「戰狼外交」當做茶餘飯後談資,固然無傷大雅。但對執政者而言,大陸外交風格、手段的變化及其影響,是一個需要嚴肅研究、認真面對的課題,不能人云亦云、一葉障目,以至於對兩岸關係、國際情勢產生誤判。
嚴格來說,習近平時代大陸對外政策更多發揚了「鬥爭精神」,這是外界冠以「戰狼外交」的原因。但必須要認識到,「鬥爭」二字在中共的話語體系中具有特殊意涵,並不能簡單地以「戰鬥」、「挑釁」等字面意思視之,而是要從中共的唯物辯證法中解讀。
首先,中共的「鬥爭哲學」並非趕盡殺絕的零和遊戲,而是動態過程中塑造主動權的必要手段。「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毛澤東這句名言就道出了「鬥爭哲學」的奧妙。
換言之,「鬥爭」是爲了「團結」。可以看到,習近平時代北京以釣魚臺議題冷對日本、以黃巖島議題施壓菲律賓、以薩德議題修理南韓,當時都引起輿論譁然,批「大陸把周邊外交搞砸了」大有人在,但今天來看,大陸與日、韓、菲三國關係反而處在近年來最好時期,這不得不說是「以鬥爭求團結」的成果。
順着上述邏輯,大陸有「鬥爭對象」,就有「團結對象」。其中,「鬥爭對象」的認定,主要就以是否觸犯或違背大陸「主權、領土完整、國家安全」的核心利益爲判準,只要在「鬥爭對象」以外的,都屬於「團結對象」。
以此次中美圍繞疫情的交鋒爲例,北京高調抨擊美方「病毒源頭追究論」,點名狠批蓬佩奧、納瓦羅等人,但始終未打川普,即便其揚言「不惜切斷對中關係」。同時,北京高姿態履行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包括公佈免稅清單、取消外資限制政策等,這些舉措令Tesla、Costco等美資巨頭落實並加碼對華投資、看好中國市場。此外,大陸亦透過馬雲等民間管道援助美國地方政府,抗疫期間大出風頭、收穫高民望的紐約州長古莫,就正面評價了大陸。
近年來大陸以「鬥爭哲學」貫穿對外政策,已取得了一定實效。同理,「鬥爭哲學」也必然用在對臺政策。那麼,蔡政府國安團隊應該做何研判、因應?
第一,千萬不要被所謂「戰狼外交」等情緒化反中認知衝昏頭腦。不要簡單地以爲,大陸對美更強調「鬥爭」、美國對華鷹派擡頭,就必然意味臺灣戰略價值提升。從WHA議題就可以看出,西方國家挺臺顯然口惠而實不至,這就是北京「以鬥爭求團結」;第二,民進黨當然是北京對臺「鬥爭對象」,但大陸發佈《新惠臺11條》、舉辦兩岸民間視訊論壇,對臺灣民間社會留有餘地,不得不說北京也克服了內部民粹壓力,未來將有更多具體作爲。疫情期間,臺商、陸配、陸生被綠色媒體和網軍妖魔化、污名化,已在大陸民間掀起仇臺巨浪,蔡政府應思考,520後的兩岸政策究竟與誰「鬥爭」?怎樣求得「團結」?例如,交通部擬恢復兩岸客運,就是明智的做法。
第三,大陸之所以玩得起「鬥爭式外交」,根本上還是以經濟、軍事實力爲支撐。柯P曾言「實力不夠不要大小聲」,其實不假。臺灣如果選邊站扈從美國,終究是依靠別人的力量。從這次綠委修《兩岸條例》「撤案風波」就可以看出,民進黨還是相當忌憚「草螟弄雞公」的後果。早知如此,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