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M1口徑去年以來業界已有呼籲,機構:三類資金可考慮納入,調整後近期實際M1增速應爲正值

財聯社6月20日訊(記者 樑柯志)繼5月份金融數據發佈時金融時報等官方媒體對外發聲稱M1走弱更多受統計口徑影響後,央行行長潘功勝昨日在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再度聚焦這一話題。

潘功勝表示,隨着金融服務便利化、金融市場和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迅速發展,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重大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某大型券商銀行業首席6月19日對財聯社表示,近年以來發展迅速的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備付金規模已經非常大,嚴格按照M1的定義應該納入。納入之後,增速會高一些,貨幣量統計也會更準確一些。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最早從2023年12月,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王劍等就開始撰文,提出“宜適時調整M1統計口徑”的觀點。

中金公司6月11日發佈報告更是測算,如果將個人活期存款、現金管理類產品和支付機構備付金三類資金加入到M1統計當中,4月類M1貨幣的增速應該在0.6%-1.1%之間,而不是現在的-1.4%。

30年來金融市場變化較大,本次修訂勢在必行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貨幣供應統計方式主要按照1994年10月28日,央行印發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佈暫行辦法》。

在此後的統計中,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信息梳理,已經先後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了四次修訂,然而其調整主要在於擴大M2的統計範圍,個人活期存款仍未算入M1中。

潘功勝在6月19日陸家嘴金融論壇上具體指出: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從貨幣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納入M1統計範圍,更好反映貨幣供應的真實情況。

在4月份M1同比下降之後,5月份M1餘額64.68萬億元,繼續同比下降4.2%,一定程度上引發市場對社會流動性的擔憂。

6月份以來,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中金公司宏觀分析師周彭等人分別對M1口徑和修訂提出觀點。中金公司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4月,居民活期存款爲38.8萬億元,同比增速爲4.4%,個人活期存款規模和增速均不容忽視。

此外,考慮到存款利率的下行、打擊存款補息之後的資金轉移,中金公司認爲將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納入M1考量範圍的必要性也是上升。

另一大部分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根據國信證券王劍2023年底的統計,2018年12月非金融機構存款增長(即支付機構交存央行的客戶備付金總額)約1.5萬億元,至2022年末已經超過2.30萬億元。對比我國2022年M0(10.47萬億元)、M1(67.17萬億元)。

王劍認爲,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總額佔比已經不可忽視,對於貨幣供應量統計同樣有較大影響。

浙商證券李超6月13日發佈觀點認爲,美國、日本和歐盟的M1統計都包括個人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從國際比較看中國M1口徑較窄。

重構M1影響有多大

潘功勝表示擬研究加入M1的包括“個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其中“流動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產品”,機構認爲包含範圍不限於支付機構備付金。

中金公司6月11日對這種“類M1項目”作拆解,以2024年4月資金爲例,目前擬加入M1的居民活期存款、財政性活期存款、企業活期存款,佔比分別爲34%、28%、19%,其餘爲現金、現金理財和備付金。

6月19日,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發布觀點表示,由於“符合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重大演變”,但M1的統計口徑尚未隨之調整。假設當前已將這些金融產品納入統計,4月和5月M1同比增速均爲正值。

具體來看,根據中金公司6月11日報告測算,如果將個人活期存款、現金管理類產品和支付機構備付金三類資金加入到M1統計當中,4月類M1貨幣的增速應該在0.6%-1.1%之間,而不是現在的-1.4%。

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前述某大型券商銀行業首席認爲,假設個人活期存款、支付機構備付金等計入M1,對機構的直接影響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