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科學網站2日摘要:科學家在量子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
2月2日(星期五)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1、科學家開發AI模型:通過嬰兒眼睛觀察世界學習語言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人工智能(AI)模型,通過研究頭戴攝像頭記錄的單個嬰兒生活的一小部分,學會了識別“嬰兒牀(crib)”和“球”(ball)等詞。參與了這項研究的研究員表示,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是如何學習的。這一點以前一直不清楚,因爲其他語言學習模型,如ChatGPT,在數十億個數據點上學習,這與嬰兒的現實世界經驗無法相比。
2、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更常見:與X染色體有關
爲什麼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對於這種差異,一種新的解釋出現了:通常在女性一半的X染色體上發現的一種分子塗層——而在男性細胞中卻沒有——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免疫反應。這種分子塗層是RNA和蛋白質的混合物,是X染色體失活的發育過程的核心。研究人員先前認爲性激素和X染色體上有缺陷的基因調控是自身免疫差異的背後因素。但是,現在發現,X染色體失活的核心蛋白質本身可以觸發免疫警鐘。這一發現可能帶來新的診斷和治療機會。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科學家在量子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文章,描述了一種新方法的發現,該方法可以將玻璃等日常材料轉化爲科學家可以用來製造量子計算機的材料。傳統的計算機使用硅作爲導體,但硅有其侷限性。量子計算機能繞過這些限制,而新方法將幫助量子計算機進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2、腦蛋白的病毒樣結構可能有助於解釋癌症引起的記憶喪失
在一種罕見但嚴重的癌症併發症中,身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會開始攻擊大腦,導致快速發作的記憶喪失和認知缺陷。是什麼引發了這場突如其來的生物內戰,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一些腫瘤可以釋放一種看起來像病毒的蛋白質,引發一種失控的免疫反應,可能會損害腦細胞。
3、人工智能可以預測腦癌患者的生存期
人工智能(AI)可以預測成年腦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後是否能存活超過8個月。使用人工智能成功預測患者的生存期,將使臨牀醫生能夠更好地制定下一階段的治療計劃,並更快地將患者推薦給可能挽救生命的治療。
4、機器學習方法可以預測碳納米結構
一種機器學習方法可以預測碳納米結構在金屬表面的生長方式,碳納米結構的設計和合成可能會變得更容易。這種新方法將使利用碳納米技術獨特的化學多樣性變得更加容易。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利用分佈式聲學傳感技術,光纖可用於地震探測和提高鐵路安全等
分佈式聲學傳感(DAS),也被稱爲振動傳感系統,能檢測振動並使用光纖存儲聲波能量。利用現有的光纖網絡,分佈式聲學傳感器能收集實時數據,幫助作業者做出最佳決策。對於收集的實時數據,可利用分類算法用於識別和定位泄漏、電纜故障或其它不尋常的噪音等事件。這項技術使得沿着光纖電纜的長度實施連續實時測量成爲可能。分佈式傳感使用光纖代替傳統傳感器,後者依賴於離散傳感器在預先確定的位置進行測量。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一種突破性靶向治療方法:直接瞄準引發人類癌症的基因
科學家成功開發了一種突破性的靶向治療方法,該療法瞄準了KRAS基因,後者驅動了一些最致命的人類癌症,包括胰腺癌,肺癌和結腸癌。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癌症研究通訊》(Cancer Research Communications)雜誌上,表明一種新的抑制劑藥物可以用來靶向作用KRAS G12D,其是臭名昭著的驅動癌症的KRAS基因的一個子集。
2、科學家在操縱自旋波上取得突破:下一代信息處理技術成爲可能
由於對計算資源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尋找建立更快的信息處理系統的方法。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使用電子自旋的模式,它被稱爲自旋波,能以比傳統計算機更快的速度傳輸和處理信息。到目前爲止,一個主要的挑戰是如何操縱這些超快的自旋波來做有用的工作。
在一個重大的突破中,來自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of Texas at Austin,UT)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開創性的方法,可以使用定製的光脈衝精確地操縱這些超快自旋波。研究人員用一種被稱爲正鐵氧體的反鐵磁體進行了實驗。這種材料擁有一對不同的自旋波,通常彼此不會發生作用。通過使用人眼看不見的、位於極端紅外頻率下的太赫茲(THz)光,研究人員成功地使這些自旋波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使用強太赫茲場激發某個頻率的自旋波可以引發另一個更高頻率的自旋波,這有點像撥動吉他弦時自然產生的諧波泛音。
3、擴大宇宙的宜居帶:新的研究重塑我們對外星世界的探索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阿姆利·萬德爾(Amri Wandel)教授介紹了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有可能改變我們對宜居系外行星的理解。他的最新研究發表在《天文學雜誌》(Astronomical Journal)上,強調冰下液態水在擴展宜居帶的傳統定義方面的重要性。
經典的宜居帶,通常被通俗地稱爲“金髮姑娘地帶(Goldilocks Zone)”,通常指的是恆星周圍的宜居地帶,那裡的條件允許表面液態水的存在,進而延伸到我們所理解的生命。然而,萬德爾教授的研究通過說明冰下液態水的存在可以大大擴展這個區域,爲宜居系外行星的理解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4、研究人員繪製植物免疫進化圖譜:解開植物免疫和生長背後的基因秘密
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的研究人員繪製了植物免疫的進化圖譜,揭示了一種提高作物抗病能力的途徑。植物不斷進化出新的免疫受體,來應對不斷變化的病原體。RIKEN可持續資源科學中心(CSRS)的研究人員追蹤了植物免疫受體的起源和進化軌跡。他們的發現將使從基因組信息中識別免疫受體基因變得更容易,並可能有助於開發抗病原體作物。(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