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研究稱植物性飲料不會比牛奶更健康
12月17日(星期三)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科學》網站(www.science.org)
研究發現變性患者更容易患上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持續3個月以上的疼痛,影響所有人羣,可能導致殘疾、生活質量下降以及經濟困難。衆所周知,女性、65歲以上的人羣和有創傷史的人更容易受到慢性疼痛的影響。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另一個高風險羣體是變性人羣。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WRU)醫學院開展了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分析了跨性別和順性別患者的醫療記錄。結果顯示,跨性別患者患慢性疼痛的概率是順性別患者(性別認同與出生時生理性別相符的人)的1.5到2倍。該研究近期發表在《歐洲疼痛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ain)上,研究作者進一步推測,這種差異可能與跨性別羣體較高的焦慮和抑鬱率有關,而性別肯定激素療法也可能影響疼痛感知,從而進一步增加風險。
先前的研究表明,兩種主要形式的性別肯定激素療法——睾酮治療和雌激素治療——可以影響疼痛感知,儘管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這項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聯繫:在調整了年齡、種族和既往健康狀況等因素後,研究發現,接受激素療法的跨性別患者患慢性疼痛的可能性比未接受激素療法的跨性別患者高出20%。
此外,研究人員還分析了焦慮和抑鬱的影響。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在跨性別羣體中尤爲常見,而它們已被證實會增加慢性疼痛的風險。結果顯示,患有焦慮和抑鬱的跨性別患者被診斷爲慢性疼痛的可能性是未患這些疾病者的1.2到2倍。
由於該研究基於觀察數據,研究人員警告稱,結果顯示的是關聯關係,而非因果關係。他們強調,這項研究的結論並不是性別肯定激素療法會導致慢性疼痛。相反,研究人員指出,變性人所面臨的歧視和社會支持缺失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加劇慢性疼痛,而激素療法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放大作用。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AI血液檢測可發現乳腺癌早期跡象
一項研究表明,將激光分析與人工智能(AI)相結合的新型篩查方法,首次能夠識別出早期乳腺癌患者。研究團隊稱,這種快速、非侵入性的技術能夠揭示疾病初期血液中發生的細微變化,而現有檢測方法往往無法捕捉到這些變化。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新方法有望改善疾病的早期檢測和監測,併爲多種癌症的篩查測試奠定基礎。
目前,乳腺癌的標準檢查包括身體檢查、X光或超聲掃描,以及乳腺組織活檢。現有的早期檢測策略主要根據年齡或是否屬於高危人羣進行篩查。
通過這項新方法,研究人員利用優化後的激光分析技術——稱爲拉曼光譜分析,並結合機器學習,在疾病最早階段成功檢測到乳腺癌。
研究小組指出,類似技術已被用於篩查其他類型的癌症,但通常只能在第二階段才能發現疾病。
在一項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2名乳腺癌患者和12名健康對照者的血液樣本。結果表明,該技術在1a期(最早期)乳腺癌檢測中的準確率高達98%。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生物光子學雜誌》(Journal of Biophotonics)上。
2、研究稱植物性飲料不會比牛奶更健康
過去十年間,全球植物性飲料市場取得了顯著增長,燕麥、杏仁、大豆等植物性飲料逐漸成爲牛奶的熱門替代品。每年有數百萬升植物性飲料進入消費者的購物籃,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的碳足跡通常低於牛奶。但如果消費者認爲植物性飲料比牛奶更健康,那他們可能就錯了。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與意大利佈雷西亞大學合作開展的一項新研究對此進行了強調。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加工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如何影響十種不同植物性飲料的營養質量,並將其與牛奶進行了對比。
牛奶從奶牛身上擠出時本質上已是一種成品,而燕麥、大米、杏仁等植物性飲料在轉化爲可飲用形式時需要經過廣泛加工。此外,所有接受測試的植物性飲料都經過了超高溫(UHT)處理,這種方法在全球被廣泛用於牛奶的長期保存。而在許多國家,牛奶通常只在超市的冷藏區銷售,並經過更溫和的低溫巴氏消毒處理。
UHT處理會引發“美拉德反應”,即食物在高溫油炸或烘烤時蛋白質與糖發生的化學反應。這種反應會降低產品中蛋白質的營養質量。
相比之下,UHT處理後的牛奶每升含有3.4克蛋白質,而測試的10種植物性飲料中有8種每升蛋白質含量僅爲0.4至1.1克。此外,所有植物性飲料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明顯低於牛奶,而10種植物性飲料中有7種的糖含量高於牛奶。
熱處理不僅降低了植物性飲料的營養價值,還可能產生新的化合物。研究人員在4種由杏仁和燕麥製成的植物性飲料中檢測到了丙烯酰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也存在於麪包、餅乾、咖啡豆和油炸土豆(如炸薯條)中。
此外,研究還在多種植物性飲料中檢測到了α-二羰基化合物和羥甲基糠醛(HMF)。這兩種物質具有反應性,若高濃度存在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但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植物性飲料中的濃度尚未達到危害水平。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原子噴塗”精確操控材料特性,將材料科學轉變爲綠色科技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名爲“原子噴塗(atomic spray painting)”的技術,利用分子束外延(MBE)對鈮酸鉀進行應變調諧,從而增強其鐵電性能。鈮酸鉀是一種在先進電子設備中至關重要的材料。這項技術有望在綠色科技、量子計算和太空探索領域帶來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雜誌上。
該技術通過“應變調諧”,即拉伸或壓縮材料的原子單元胞(構成晶體結構的基本重複單元)來改變其特性。研究團隊藉助分子束外延技術,將原子層精確沉積在襯底上,成功製備出高精度的應變調諧鈮酸鉀薄膜。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新型MBE技術與作爲模板的晶體襯底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對材料應變的精準調節。
鈮酸鉀是一種鐵電材料,具有自然的電極化特性,可通過外部電場反轉其極化方向,類似於磁鐵在外部磁場中翻轉磁極化。鈮酸鉀的應變調控尤爲重要,因爲它不含鉛。與含鉛的鐵電材料(如鈦酸鉛和鋯鈦酸鉛)相比,鈮酸鉀更環保且安全,不會帶來人體毒性和環境污染。然而,未經應變調控的鈮酸鉀,其鐵電性能通常不及含鉛材料。此次研究成果展示了鈮酸鉀作爲一種高性能、環保鐵電材料的巨大潛力。
接下來,研究人員需克服“實際應用的關鍵障礙”——在硅基材料上生長這些薄膜,因爲硅在電子工業中被廣泛應用。此外,研究團隊還將通過優化薄膜生長工藝,進一步提升材料的電性能。這將爲鈮酸鉀在實際設備中的應用鋪平道路,例如高溫存儲器、量子計算器件和更環保的高科技設備,特別是在太空探索等領域。
2、突破太陽能瓶頸:低碳串聯電池實現25.7%轉換效率
德國波茨坦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串聯太陽能電池,通過將鈣鈦礦與新型有機吸收劑結合,實現了25.7%的太陽能轉換效率,爲太陽能技術設立了新的標杆。
提高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是當前太陽能研究的核心目標。通過選擇性吸收短波長光——例如光譜中的藍/綠光及紅/紅外光——可有效最大化陽光利用率,進一步提升電池效率。這種策略已被廣泛認可。
目前,最佳的光吸收材料通常由硅或CIGS(銅銦鎵硒化物)製成。然而,這些材料需要較高的加工溫度,導致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較高。
爲此,研究團隊將鈣鈦礦與有機太陽能電池相結合,成功創造出一種低溫加工、碳足跡更低的串聯太陽能電池,達到了創紀錄的25.7%太陽能轉換效率。
他們的研究成果已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詳細闡述了這一突破性工作的具體方法與應用前景。(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