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紅色文旅價值鏈

開通紅色旅遊專線、沉浸式體驗文旅演出、研學遊打卡革命聖地……一段時間以來,湖南、遼寧等省份不斷挖掘紅色資源,提高紅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水平,把文旅產業打造成賡續紅色血脈的城市新名片。作爲傳承紅色基因、凝聚社會力量、落實文旅融合的有效途徑,推動紅色文旅多元化發展,有助於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近些年,紅色文旅市場蓬勃向好,覆蓋我國衆多省市,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據《中國紅色旅遊發展報告(2023)》顯示,全國紅色旅遊接待人數已突破20億人次,紅色旅遊市場規模接近萬億元。與此同時,紅色旅遊景區及場館等建設提速。近年來,全國重點建設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個,歷史類博物館、紀念館1644家,歷史類紀念館累計推出主題展覽1.5萬個。隨着文旅模式升級翻新,不少紅色旅遊景點火爆“出圈”,“紅色研學團”“紅色體驗館”“紅色劇本殺”等新潮沉浸式創新體驗,推動紅色文旅產業向好發展。

不過,這一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痛點、堵點需要解決。比如,一些地方紅色文旅產業仍處於粗放式發展階段,同質化嚴重、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專業人員及管理隊伍缺乏,等等。對此,應採取多種舉措,拓寬紅色文旅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持續提升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影響力。

一方面,加強科技應用,推動智能化建設。加快形成“文旅+”賦形、數智技術賦能的新模式,以創意設計與特色挖掘相結合爲導向,豐富智慧旅遊技術開發與應用。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紅色文物的智能化保護、紅色景區的智慧化運維。通過智能導覽系統、虛擬現實體驗、個性化推薦等方式,增強互動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爲遊客提供更加系統、豐富、深度的旅遊體驗。加強線上渠道和數字化營銷,通過社交媒體、在線旅遊平臺等渠道宣傳推廣,發佈精彩的項目視頻和遊客體驗分享,吸引更多潛在遊客。重視人才引進工作,持續加強從業人員的新型專業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擁有數字化能力並且懂管理、善經營、會講解的專業人才,爲紅色文旅的全域化發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另一方面,引導消費升級,提升旅遊意識。推動紅色文旅產品和服務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加強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民族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等的有機融通,形成複合型旅遊產品。鼓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紅色文旅產品,如紅色演藝、紅色研學、紅色文創等,並與電影、演藝、音樂等行業進行跨界合作,延長產業鏈條,保持紅色文旅活力和競爭力。通過政策引導和紅色文旅品牌的示範效應,提升消費者對紅色文旅產品的認知度和興趣度,推出特色文旅活動、新型消費場景和消費惠民措施,打造全鏈條紅色文旅服務新生態。 (作者:連婉廷 洪曉楠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