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不煙不酒咳兩週竟是晚期肺癌 免疫療法助延命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蔡俊明(左)說明免疫療法用於肺癌,患者(中)獻花。(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60歲沈先生曾任軍人,退伍後全心照顧家庭,不煙不酒且生活作息正常的他在連續咳嗽兩週之後,因背痛難以入眠就醫,結果確診爲晚期肺癌,且轉移至腦、淋巴結、肋骨,壽命僅剩下半年。但因爲腫瘤基因未突變無法做標靶治療,所幸他的狀況適合使用最新免疫療法,後來病情獲得控制。
沈先生說,他確診罹癌後,每次出門去醫院治療之前,都要好好的看看家裡、看看家人,還會把家中的燈泡全都換了,深怕一出去就是「再也回不來」。所幸檢查發現沈先生適合使用新型免疫療法,經過幾個療程之後,胸部X光逐漸清晰且腦部腫瘤也幾近消失。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教授蔡俊明表示,臺灣每年肺癌新增人數超過萬人,其中九成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當中六成晚期患者無法手術,若腫瘤標靶基因沒有突變,或者是其他鱗狀、大細胞癌症者不適合使用標靶治療,過去一線治療僅能用化療、放療等傳統治療,但效果有限,晚期死亡率偏高。
▲免疫療法作用機轉。(圖/記者洪巧藍攝)
衛生福利部今年9月核準通過新的免疫抗癌藥物用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一線適應症,若是腫瘤未突變、或屬其他鱗狀、大細胞癌患者,檢測PD-L1高度表現(大於50%)就符合一線適應症,估算國內約有一千多人。
蔡俊明解釋,傳統用藥治療是靠藥物去殺死癌細胞,而這項免疫療法的機轉則是透過喚醒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讓T細胞恢復應有的防禦功能,對腫瘤細胞發動持續性的攻擊。
研究發現,使用這項免疫療法,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10.3個月,與化療相較可以降低50%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一年半整體存活率超過六成。但蔡俊明提醒,免疫治療也可能誘發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病人的正常器官或組織,以及出現疲倦、搔癢、便秘、噁心腹瀉等副作用,仍需要注意並與醫師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