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美日印澳將形成亞洲小北約?印度是最大弱點

外界不少人認爲美日印澳應結成抗中軍事同盟做爲亞洲版小北約美國的構想,但實際上最原始的倡議者是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圖爲安倍於2018年訪問大陸與習近平會面。(圖/美聯社

從拜登上臺之初,連續與亞洲數國領導人通話後,有關「亞洲版北約」或「亞洲小北約」的說法便不踁而走,尤其是在美日印澳視頻峰會後更是甚囂塵上,還傳出未來可能加入韓、菲、越南等國,臺灣內部也有很多人對此事相當熱中。但是,美國國務卿林肯亞洲之行結束後,原先對抗中國的氣氛所形成的結盟意象反而愈趨鬆散,印度與中國邊界糾紛也暫時緩解,一方面美方已不認爲要將對中關係升級到「冷戰」等級,印度的態度更是猶疑不定,若真的推動結盟關係,印度反而會是弱點

名稱來看,小北約是模仿美歐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來,把西方世界與前蘇聯的冷戰關係套用到亞洲來對待與中國關係,只是極簡單思維產物。不過,小北約的倡議最早不是來自美國或西方國家,而是來自日本,它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2007年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當時使用的名稱是「自由與繁榮之弧」,但此一構想在當時沒有引起國際上的反響。不死心的安倍於2012年再度向時任美國總統巴馬提出,也未獲得積極迴應。

美日印澳4國透過視頻舉行4國領袖峰會,外界猜測是否會形成針對中國的亞洲版「小北約」軍事同盟。圖爲澳洲總理莫里森(右二)與其閣員參與3月12日舉行的4國視頻峰會(圖/美聯社)

到了2017年底,前美國總統川普確定中國爲戰略對手並開始發動貿易戰之後,兩國進入全方位戰略競爭關係。尤其在地緣政治上更以中國周邊的亞洲地區最受美方關注,其中部份延襲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洲」政策,持續在南海、臺灣、香港等問題上與中國積極對抗。2019年印度與中國因邊界問題發生磨擦之後,美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去年夏季的演講中透露出以美、日、印、澳爲核心的「四方安全對話」基礎上建立一種新的以應對共同威脅爲目標的多邊軍事同盟體系。此時「亞洲小北約」的概念更爲明確,是以防範「來自中國的潛在挑戰」。加上日本、澳大利亞與臺灣頻密與中國發生磨擦,「小北約」的構想獲得愈來愈多的討論。

不過這樣的聯盟關係初期也只有一個「應對中國挑戰」的概念,而且是以美國爲領導,美國勢必要爲此投入大量資源,如果沒有足夠決心與誘因,是很難維持這樣一個聯盟。在其他成員之間也一樣,日印澳國除了有共同的「抗中」口號之外,還要有足夠的政治經濟利益來強化彼此的聯盟關係,否則最後只會剩一個光喊口號的空殼子,什麼事也辦不成。

雖然美印於去年簽署分享軍事情報的協議,美日之間有多項軍事合作條約,美澳之間則有軍事同盟關係與情報分享的「五眼聯盟」,但日印澳3國與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卻完全不同,除非發生影響全亞洲的大規模戰爭,否則美國無法整合這3國與中國之間的利益糾葛來形成共同政策,甚至可能被中國從中挑撥而自亂陣腳、相互怨懟,最後遭中國予以各個擊破。例如,從地緣上來看,美日印澳4國在地理上相距過於遙遠,在地緣政治衝突上很難產生共同利益而形成一致行動,也無法相互支援,中日釣角島問題很難引起澳洲與印度的興趣印中邊境衝突也讓日澳無從着手;在經濟結構上,也因印度與日美澳有太大差距,形成不了一致利益,更讓4國在對抗中國經濟上的挑戰時難以統一步伐。而且印度還有不結盟的傳統,要在目前情勢下加入軍事同盟,還得考慮它與俄羅斯的關係。

總而言之,北約組織的成員有地理上與經濟、社會形態的相近性,容易形成一致利益,也是因此最後才得以逐漸組成超越國家的歐盟組織。相較之下,亞洲3國加上美國完全沒有這個條件,除非美國願意付出龐大資源,中國的武力強大到讓亞洲鄰國感受到嚴重威脅,否則要在現在的亞洲局勢中創建一個廣泛的軍事同盟並有效運作,可能性實在很低。這個對於臺灣一些想要藉小北約來保障臺灣免於大陸軍事侵略的人士而言,恐怕是要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