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思享 I 呂廷傑:AI時代的ICT能力重構與商業模式創新
12月19日,在2023通信產業大會暨第十八屆中國通信技術年會上,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作了題爲《AI時代的ICT產業能力重構與商業創新》的主旨報告。
呂廷傑表示,人類經歷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和浪潮之後進入信息文明,通信產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進入到新的經濟形態即數字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即數智經濟,作爲信息化的高級發展階段。呂廷傑表示,信息化階段有兩個非常典型的特徵:第一個是工具的智能化,信息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意味着我們將開發出一種新的勞動工具,這種勞動工具既不需要人的力量驅動,也不需要人操縱,機器自己幹活,這就叫數字經濟的智能化。第二個是整個要素的數據化。數字經濟時代是一個數據驅動的時代。呂廷傑表示,在大數據,無論是來源於物理世界、還是從傳感器獲取的數據,或是從社交網絡、電子商務活動中產生的數據,當把它組織起來後,就可以用這個數據進行分析、建模、感知、洞察、預測和優化這個世界,這就是數據作爲生產要素的新動能。
信息經濟是中國新的機遇,發展數字經濟要因數而智、化智爲能。5G爲智慧型應用賦能爲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人機交互方式的演進則推動了AI發展。呂廷傑表示,我們特別值得關注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的10年、20年徹底的改變我們的社會發展的形態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
呂廷傑以ChatGPT爲例指出其對人工智能應用的臨界點起到了“激活”的作用:從基於鏈接的答案到基於算法的答案(辨別式 -> 生成式);從單模態到多模態(結構化 -> 非結構化);從封閉域到開放域(垂直化 -> 跨領域、跨平臺);從自動推理到人工意識再到知識表達(人工智能 -> 類腦智能)。
支撐未來人工智能應用的三大要素是數據、算法和算力。當新技術不斷的完善和演進的時候它會越來越大,這種滾雪球式的效應會形成巨大的模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智能涌現。
呂廷傑表示,我們正在進入智能化的時代,有4個層次的架構,包括算力層:人工智能芯片,平臺層:雲計算平臺,算法層:基於大數據訓練的核心基礎算法/模型和應用層。
具體而言,芯片層面,芯片以及後來衍生出的產業,整個人工智能目前發展的瓶頸不在芯片本身,而在於通信的速度。CPU內部顯存和計算單元之間的數據傳輸,傳統GPU是GDDR內存平面封裝 ,而新方案HBM內存垂直封裝。例如英偉達通過將平面封裝變成垂直封裝,連接的通信速度直接提升10倍。
AI服務器中4-8個甚至更多GPU之間的協同計算,目前英偉達連接方案採用NVLink協議,提供50GB的連接能力;華爲連接方案採用HCCS協議,每通道傳輸速度30GB/s;其它PCIE5標準接口,每通道傳輸速度4GB/s。“華爲和英偉達基本說在一個數量級,其他標準的解決方案不到一個水平上。”呂廷傑表示。
數據中心之間的服務器的連接,英偉達採用專用的Infiniband網絡,其它解決方案用ROCE高速以太網網絡,兩種方案在物理層都是光纖連接,無論數據的收發,服務器端還是交換機端都需要光模塊(400-800G)。呂廷傑表示,在此領域我們國傢俱備優勢,國內很多設備商非常領先,其中核心是連接技術,不是處理技術,處理技術很重要,但是連接直接影響效率。
東數西算是我們國家重大的工程,也是看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算力資源潛在的需求。算力網絡把不同地方的數據中心連成網,形成一種調度和統籌的管理,未來算力網絡是運營商可以管理的網絡平臺,這個平臺能調度管理分配多種的算力資源。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輕資產的過程,不是運營商建所有的算力,而是把所有的算力統起來。雲邊端協同是運營商必須考慮的整體架構,這是通信產業特別要注意的。
呂廷傑表示,我們一定要了解移動通信的整體架構。現在我們正在進入到5G-A的時代,我們認爲誰先突破這個關鍵技術就掌握下一代通信標準的制定權,我們從5G低時延、高可靠、海量機器連接,發展到全新頻譜、通感一體、顛覆性技術、AI與泛在計算等。如果5G解決了無處不在的連接、無所不能的連接,6G將解決支持無處不在的計算,這些帶來運營商新的應用創新的機會。
呂廷傑表示,通信業是技術驅動的行業,我們現在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經濟效益在下降、惡性競爭,但是能否看到新的技術進步,創造出良好的商業模式,不僅服務於社會,也給我們這個產業帶來新的轉型機會或者業務升級換代的機會,這是我們最值得思考的。
作爲通信產業年度風向標活動和跨年思享會,由通信產業報全媒體主辦的2023通信產業大會暨第18屆通信技術年會,以“AI時代的能力重構與商業創新”爲主題,聚集“政、產、學、研、用”的各界力量,分析當下、前瞻趨勢,聚焦熱點、關注焦點,直面大變局下行業創新與企業機會,共享行業專家與企業領袖智慧,爲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撐與商業判斷。大會由主旨論壇和5G-A部署與6G進階、算網融合與算力服務創新、雲電腦發展創論壇暨聯通雲電腦沙龍6.0三個分論壇組成,共計26場報告,發佈7項重要知識成果,超過600位來自信息通信產業鏈各方的嘉賓和註冊代表出席會議。
採寫:趙妍
圖表:曙念
編輯、校對:趙妍 胡媛
指導: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