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從東協打中國 放棄中文價錢翻5倍

文‧賀桂芬 攝影‧朱家瑩

南僑集團臺灣唯一在東協內需版圖佈局完整的廠商,而南僑集團在東協十國米果泡麪江山,竟是4個年齡加起來近300歲的「老將」打下來的。

南僑的南向「四人幫」,分別是集團會長陳飛龍、執行副總裁李勘文、泰南僑副總經理魏亦堅蕭國堯。而南僑的東協城池,竟是一場狼狽出走的美麗錯誤。

1987年,本業爲油脂的南僑,買下美成「小廚師速食麪,準備在泡麪市場上和統一一較高下。擴廠後的新廠喜氣洋洋準備開工前一天,一場無情大火,讓廠房付之一炬。不甘泡麪大業就此夭折,正值中國大陸爆發天安門事件與政府推動南向,南僑決定到東南亞糧倉泰國設廠,回銷臺灣。

到泰國設廠之後,南僑發現回銷臺灣困難重重,關稅高達30%,「小廚師」品牌在臺灣又屬弱勢,始終施展不開,分公司泰南僑年年虧損,陳飛龍97年派出南僑二把手李勘文,設法扭轉頹勢。

中文包裝 東協人不買單

「2300萬人對6000萬人(泰國人口),這怎麼比?」李勘文痛定思痛,決定轉身背對臺灣,站在泰國,面向全球,開始一邊做代工吸收全球世界級精華,一邊開始以自有品牌打泰國高端市場。

臺商中小企業不可能在全世界都做品牌,代工是必須的。但東協內需市場是我們看得到、吃得到的,所以一定要做自己的品牌,」他說。

然而,這還是行不通,泰國消費者對臺灣口味完全不買單。李勘文決定改打泰國本地口味,又慘遭滑鐵盧。「用盲測,他們覺得不錯,但一看到我們的中文品牌,他們就覺得這個牌子不好,」李勘文恍然大悟,泰國消費人買單泰文英文日文(如今還加上韓文),就是不喜歡看到中文。

事實上,「南東協的星、馬、印、菲一帶,消費者都不喜歡看到中文包裝,只買單英文包裝。而北東協則是泰文和泰國產品吃香,」蕭國堯說,這是南僑在東協深耕20年,學到的寶貴智慧。

李勘文決定徹底在地化,第一步先把包裝上的中文「小廚師」拿掉,只用英文和泰文的「Little Cook」,再當地研究機構和農業大學合作,並盯緊市場老大哥「媽媽面」(Mama)。

放棄中文這一招,在中國市場也管用。李勘文指出,近年中國掀起「哈泰瘋」,許多是泰文包裝的商品,都能賣高價,「我最近去上海,真的很震撼,很多賣場裡,泰國產品佔了架子一整排。我們進中國,打的是泰國的品牌,而不是臺灣的牌子,Little Cook進中國,一包原價30幾泰銖,可以賣到臺幣150元(等於翻了5倍)。」

整個東南亞是吃米的民族,面畢竟是外來食物,也非主食,尤其泰國是東南亞米倉,南僑十幾年前改弦易轍,拓展米果市場。

泰國特有的「香米」,製成米果口感極佳,薄片米果逐漸在國際市場打開知名度,如今整個東南亞,除了高價的日本品牌,就是南僑「賓賓米果」的天下,這也使得泰南僑第七年終於轉虧爲盈,甚至成爲南僑集團的金雞母,每年貢獻20億臺幣營收和近2億獲利。

母嬰藍海 從東協打中國

米果之後,泰南僑兩年前突破技術障礙,切入全球母嬰新藍海市場,產能滿載,24小時開工還供不應求。

「母嬰通路和一般通路不同,而且價錢開得再高都有人搶着要,」李勘文指出,「嬰兒米餅給了我們很大的機會。」李勘文愈說愈開心,「中國現在開始二胎化,母嬰市場絕對不得了。你看上海,連鎖母嬰通路零售店動不動就1、200家。」

泰南僑第一年推出嬰兒米餅,便勢如破竹,單一產品銷售將近1億臺幣,「去年就1億多,今年這個單一項目可以做到3億,這東西絕對是一路長紅,」魏亦堅也說。

人才是臺商南向最大的痛 高價挖臺灣人沒用!

然而,和臺灣不同文同種,甚至區域內語言宗教、風土民情各自大異其趣的東南亞,打內需,人才最重要,這也是臺商南向最大的痛。

「我們以前試過高價請臺灣人或請獵人頭公司找國際大將過來,說實在的,不太有用,」李勘文坦承,「一個人一個月要花10幾、20萬,還要提供住房、機票津貼,對當地市場文化也不熟。」

「我現在用的是小猴子人海戰術,」李勘文笑嘻嘻地比喻,「我們在泰國、新加坡和臺灣找東協各國的留學生,一個月才幾萬塊,英文溜,出差到他本國去,當地語言也通,又有人脈。」…(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04期 )

【延伸閱讀】

■ 33歲退休的網路神人 誰能比她更傳奇?■ 大廚老實說 8種CP值最低美食■ 別再撐了!工作非辭不可的5大理由■ 22個好習慣 讓你不焦躁■ 馬桶坐墊該立起還是放下?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