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高考志願引發家庭矛盾? 綜合評估孩子需求

羊城晚報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李曉姍 田乃偉

隨着高考各批次分數線陸續出爐,考生和家長們開始爲填志願犯愁。由於角度觀念不一樣,不少孩子和家長在志願的選擇上出現極大分歧,引發了家裡兩代人的“戰爭”。心理學專家建議,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其專長性格綜合評估職業需求,科學選擇未來發展方向

現象

填志願 兩代人想法差距

填報高考志願,就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選擇。每到這時,考生和家長最容易“較勁”——考生喜歡從理想出發,將個人興趣放在第一位;家長則往往從現實出發,將志願與就業掛鉤,希望畢業後有個好出路。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家長都希望能“包辦”志願,幫孩子“定終身”。

“還沒決定填什麼志願,女兒賭氣同學出去玩了。”講到填志願的事情,做牙醫潘先生就一陣無奈。潘先生的女兒是理科生,今年高考成績還不錯,潘先生說,自己和妻子都希望女兒不要走得太遠,最好能在廣州上大學;但女兒不知道哪來的念頭,一定要去內蒙古讀大學,“她說希望能走遠點學會獨立。但我們肯定不能同意”。

和潘先生相反,蔡女士希望兒子能去外省上大學,卻遭到了兒子的“拼死抵抗”。“他這個分數正好搭在高分線上,在省內只能讀個普通高校,我是堅持要讓他去外省讀更高層次的學校。”蔡女士表示,自己也希望兒子能留在身邊,但爲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選擇外省大學。“這個事情上他必須聽我的,我的苦心遲早會明白。”

記者一位朋友的侄女因爲成績優秀,填志願選擇的餘地很大。但具體到選擇怎樣的志願,女兒和父母的想法差距太大。女兒對父母說,自己想填報中文專業大學畢業後想做媒體人。但作爲父母,希望孩子讀的專業好找工作,像做老師比較穩定。女兒抱怨說:“雖說照你們的意願去做,我可能少走一些彎路,但根本不考慮我是不是會喜歡,你們不尊重我的理想。”

建議

多溝通 孩子自定發展方向

高考生因填報志願產生親子關係的衝突不少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國家註冊心理師張黎分析,這主要體現在角色衝突,子女的“獨立自主”與父母的“權威控制”上。通常大部分的考生在高三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成人禮”的過程,這意味着考生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高考後的學生們基本都會期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志願填報。站在父母的角色,則總是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建議。

此外,認知壁壘帶來的代際差異化衝突。現代社會帶來了科技的進步,職業選擇的多元化,使很多新興職業成爲年輕人的新寵,老一輩父母的保守思想通常會在這個層面有認知壁壘。所以,對於擇校、擇業,都很容易因代際差異化產生衝突。

武警廣東總隊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王曉麗建議:“家長還是應該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畢竟即使一個專業就業率再高、前景再好,如果孩子不喜歡,有可能學不到什麼知識,甚至連畢業也困難。”父母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有必要的話可以帶孩子一起找資料,共同瞭解孩子的專長、性格特點個性發展方向,綜合評估他對個人職業需求與現實之間是否得當,這樣孩子有自己的主動發言權,自己的命運自己做主。家長與孩子一起共同分析,來輔助孩子全方面地思考和確定大的方向,形成一個客觀、完整的自我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