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復健質與量 新營醫院引進AI復健機器人

衛福部新營醫院復健科主任倪昊白(右一)表示,下月將引進科技復健機器人輔助復健治療。(新營醫院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慧骨骼機器人的應用也逐漸走向醫療復健領域。衛福部新營醫院創南臺灣醫院先例,下月將引進高科技復健機器人,新營醫院院長王裕煒表示,透過機器人輔助治療搭配傳統復健治療,讓患者恢復的更好更快,提升復健的質與量

新營醫院復健科主任倪昊白說明,這套設備每套約200萬元,每堂課50分費用約2500元,不過健保尚未給付。行動不便的患者穿上外骨骼機器人後,可以重新邁出步伐,走出家門,做自己身體主人,這是在臨牀上看到最大的改變。

機器人復健是針對因中風脊髓損傷或外傷性腦損傷等不同疾患而失去運動功能病人,使用上下肢機器人輔助復健治療,讓患者在安全的輔助下,提早進入功能性活動訓練。透過高強度與反覆的練習,促進神經系統可塑性,有效地在最時間達到最佳功能復原的成效。

外骨骼裝置生理感測器,可主動偵測穿戴者的關節動作變化,配合使用者能力,在適當的時候給與輔助力,包含走路、起立、坐下、蹲、跑、上下樓梯等動作所需的離心/向心力。對於走不好、走不遠、步態異常,上下樓梯困難者,有60%~90%的使用者覺得功能大有改善。

除了下肢復健,上肢部分,機器人可針對神經肌肉骨骼損傷造成手部功能障礙的患者,結合機械結構來執行手部訓練,協助其復健治療。鏡像手套提供多種訓練模式利用健側手帶動患側手控制動作,訓練掌指開合、抓握、取物的能力。

在機器人設備密集的互動與帶領下,讓治療變得有趣,更有變化,進而提高病患參與治療的動機,透過重複練習、直接的本體感覺回饋、多元的動作設計,可有效促進受損大腦區域的神經再連結,重塑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動作控制功能。

針對一般中風後復健患者,藉由機器人設備的輔助,病患在早期即可進入功能性訓練模式,將可更快達成獨立行走的目標;人工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爲了避免癒合期人工關節的位移,延緩運動治療的時間,因此術後肌力減退與肌肉萎縮,時爲常見。

外骨骼系統提供術後個案,在關節穩定的狀況下,及早開始下肢的訓練,不僅有利於功能的恢復,更有效減少術後固定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