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優酷虛擬拍攝棚:屏幕內外,構建一個以假亂真的世界

寒冬,漫天大雪。小女孩蜷縮在枯樹下,身後是漫無邊際的雪地荒原。

這是《清明上河圖密碼》第三集中的一幕。特別的是,這個場面是虛擬拍攝而成,雪地背景並非實物,也不是綠幕,而是一道LED屏幕。

作爲新興影視技術之一,虛擬拍攝技術近兩年來在國內影視項目中的應用愈發廣泛。12月16日,由張頌文、白百何主演的《清明上河圖密碼》在優酷正式上線,據瞭解,該劇中共有8個場景使用虛擬拍攝,在已播國產劇中佔據首位。

而正在拍攝的《師兄太穩健》劇組,更是有19個場景選用了虛擬拍攝方案,創下了國產劇虛擬拍攝場景最多的紀錄。

近日,南都娛樂記者實地探班優酷與元氣滿滿影視出品的《師兄太穩健》劇組,深度對話該劇總製片人王平,優酷盤古工作室製片人劉昊,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負責人許佳和總監郎君,帶你走近以假亂真的虛擬拍攝世界。

1

虛實融合,屏幕內有乾坤

什麼是“虛擬拍攝”?顧名思義,是通過技術手段來模擬實景。

儘管近幾年它在不少影視項目中得到應用,但或許大衆對這一概念還算不得熟悉。通俗來講,虛擬拍攝可以理解爲介於實景拍攝和綠幕拍攝之間的一種方式。傳統拍攝中,難以實景拍攝的場景常以綠幕搭配後期特效的形式來呈現,而採用虛擬拍攝方案時,綠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有實時畫面的LED屏幕。

最初,這項技術在國內影視劇的應用多爲現代劇情中的窗景與車戲,以LED屏幕代替都市霓虹和流動街景。隨着技術進步與設備精進,虛擬拍攝的應用場景也更加多樣。在《師兄太穩健》劇組的拍攝現場,南都娛樂記者就見到了一幕特別的雪景。

挑高的攝影棚內立着一面高10米的圓弧狀巨型LED屏幕,屏幕上是皚皚白雪與山巒疊嶂,屏幕前方則是擺置着枯樹與亂石的人造雪地。一虛一實結合,監視器畫面裡,演員彷彿置身於雪峰之上。

當然,要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並不是那麼容易。

虛擬拍攝技術實際上是將大量的後期工作前置,在正式開拍前,原本存在於構思和設計層面的效果圖就要實際展示在屏幕上。這首先就對硬件提出了要求。南都娛樂記者瞭解到,目前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棚使用的多數硬件都是自研定製款,例如高精度定製的LED屏,足夠亮也足夠暗,能更好地還原出白日和夜晚環境的真實光線。

細看之下,隨着攝像機鏡頭的移動,屏幕上也有一塊矩形區域隨之移動和變換畫面視角,那是鏡頭的“視錐”。通過視錐,扁平的屏幕也能實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因爲屏幕上的畫面並非一個二維平面的圖像,而是一個搭建出來的CG空間。就像是開放世界的遊戲一樣,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總監郎君向南都娛樂記者介紹,技術團隊實際上是在CG空間裡置景。“我們給導演展現的是一個真實空間,導演說機位在這邊,可以實時放到這邊,他想看到哪邊,我們都可以實時辦到,所以才能讓導演的實時地去觀看整個場景。”

無數部件的數字資產組成了屏幕裡的這方乾坤天地,阿里大文娛數字化製作負責人許佳用“搭積木”來形容這一過程。“我們不是說交付一整個的場景,而是在最初的設計上已經把它設計成小積木塊一樣,可能這個窗是一個結構,這個門是一個結構,整個房子的牆又是一個結構,把它們拼裝起來。”

這樣一來,虛擬場景具備了更高的靈活性,便於在實時拍攝中做出調整,位置、大小、數量等改變在瞬間即可反饋到屏幕上。“我們可以實時給導演看到,讓他快速確定這是不是一個他想要的場景。”郎君說。

在還原實景的前提下,虛實融合是虛擬拍攝視覺效果最大化的一道關鍵門檻。“虛實沒有融合,觀衆就會覺得虛擬的是虛擬的,真實的是真實的。”郎君表示,這也是一些虛擬拍攝案例中產生衝突感和摳圖感的原因之一,而校準系統在邁過這道門檻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他介紹,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團隊研發的算法已經將常規流程下30個小時的校準時間縮短到了20分鐘,從時間、空間和色彩三個角度做到精確校準,減少畫面的不真實感。“只要這三個能對齊,效果就差不了。”

2

提質增效,高性價比之選

“虛擬拍攝在我這兒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是我的剛需。”《師兄太穩健》總製片人王平向南都娛樂記者坦誠,選擇虛擬拍攝一開始有預算受限的原因。

該劇講述的是洪荒世界下的修仙故事,場景從天庭到龍宮,充滿奇幻色彩。要想通過視效美術讓觀衆身臨其境,無論是搭景棚拍還是綠幕拍攝,最終的結果都是“燒錢”和“耗時間”,效果還不一定理想。

保證質量節約成本,是虛擬拍攝給劇組帶來的切實好處。

直接降低的是置景成本,在傳統拍攝中,搭景和拆景都需要費用,人力、物力開銷極大,時間也耗費不少。王平以劇中的凌霄殿場景爲例算了一筆賬。凌霄殿是天庭而非現實建築,得有仙氣,在橫店沒有合適的取景地,如果全部通過搭景棚拍,則需要上百位木匠、瓦匠的人力,至少耗時一個月才能完成,木材的使用也不少於500立方米。“但因爲用了虛擬拍攝,所以這個場景我們只需要做兩根六七米高的宮殿的柱子作爲前景就可以了,整個場景的置景費最少也要節省50萬元左右。”

“數字場景的變化是比前期置景要方便和快。”正如郎君所說,在涉及對場景的調整時,虛擬拍攝的組件靈活性也大大降低了劇組的溝通成本,提高效率。

王平回憶,在凌霄殿場景拍攝時,她提出腳手架有些密集,希望能夠去掉,郎君當下就“像變魔術似的”立即刪除了空間中的腳手架。“瞬間我就可以看到效果,(判斷)我到底需不需要這樣的畫面。這在傳統的置景當中你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和多少的溝通成本?”

探班當天拍的是雪景。“搭建一個600平米實景的話,光是地面上的雪就要大概15噸,大家常見的那種貨車需要5臺才能運輸完。”王平介紹,過去劇組造雪景會在地面使用硫酸鎂,無論質感還是腳踩上去的聲音,都更貼近真實的雪,但這種材料對自然環境有污染,會讓植被營養過剩導致枯萎。在使用虛擬拍攝技術後,需要的人造雪量減少爲2噸,劇組也能有預算去選擇更加環保的材料。

優酷盤古工作室製片人劉昊負責的項目裡,《清明上河圖密碼》《師兄太穩健》等都應用了虛擬拍攝技術。其中,有一部劇集涉及多個地域,從項目的實際經驗出發,他覺得虛擬拍攝不但降低了惡劣天氣對於劇組的影響,保證了出工的時效性,也減少了空間的限制。“沙漠,大海、森林,全部(都可以)通過虛拍解決。”

另一方面,建模組件的排列組合也提高了數字資產的重複使用率,同時減少了場景的重複性。郎君介紹,目前團隊的高效思路是“儘可能減少前期置景,但是又能保證一個豐富的層次”。例如樹林,實景拍攝或許只能找到一片合適的場地,然而在虛擬場景中提前設置好活動的樹和石頭,通過變化組件,就可以生成許多不同的樹林。

所見即所得。實景化的視覺效果不僅提高了劇組的工作效率,對演員來說也是十分有益的輔助。從前對着綠幕表演,演員與後期視效的配合往往是一次默契考驗。郎君認爲,綠幕拍攝下的演員可能會因爲難以憑空想象,在表演時沒有目標,眼神也會顯得飄忽,但虛擬拍攝下,演員身臨其境,目光能夠直接追蹤場景動態,表演也更加真實。

王平也表示,虛擬拍攝能增強演員的信念感,利於他們代入情緒。“這些全都會傳導給觀衆,觀衆會代入這個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相信這個世界。”

3

打破壁壘,技術服務藝術

截至目前,阿里大文娛已經深度參與了8部S級劇集和1部院線電影的虛擬拍攝。《師兄太穩健》是目前市面上最廣泛應用這項技術的國產劇集,全劇共有19個場景使用虛擬拍攝,佔全劇的近40%。

這個不低的數字,是各方一起打破壁壘的結果。

“作爲一個平臺製片人,你要判斷這些東西虛拍的性價比及虛拍的效果,還有體量到底有多少,到底適不適合放在這個劇裡。”劉昊告訴南都娛樂記者,有些項目可能在劇本完成剛確定導演的時候就與數字化製作團隊進行商討,所以前期的準備工作十分充分,郎君給到主創的整體解決方案甚至“已經到分鏡的層面,導演都可以直接看着就可以拍了”。

數字化製作團隊爲此付出了許多努力。“我們在劇組籌備初期就會參與創意設計,判斷哪些場景用虛拍,哪些可以用後期視效,最大程度地實現創意效果和效率的平衡。”郎君說,很多主創在第一次接觸虛擬拍攝時並不看好,“所以我們會在開拍前拿出整體解決方案,從最早的劇本文字變成概念圖片,再變成分鏡,再變成可觀看的一個三維場景,先給大家一個可視化的體驗。”

王平也聽過業內對於虛擬拍攝技術的吐槽,但她對此持開放心態,《師兄太穩健》的導演何澍培此前並未接觸過這一新技術。打消疑慮的關鍵在於技術團隊的虛擬拍攝測試。“虛拍測試讓我們知道技術能呈現到什麼程度。”她透露,“我明顯地感覺到在虛拍測試之後導演整個人都放鬆了。”

許佳表示,阿里大文娛虛擬拍攝致力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完成硬件、軟件、算法、資產等多方面的協同配合,作爲數字化製作總監的郎君,更是從視效角度統一規劃,處理虛擬拍攝和視效和傳統置景的關係。“如果沒有這一步,我覺得技術其實是非常被動的,只能被動去承接。”在許佳看來,郎君帶領的數字化製作團隊主陣地,從後期殺青後的機房搬到了拍攝現場,與美術、燈光、攝影、導演等主創團隊密切配合,有助於打破技術和藝術的壁壘,取長補短。

“虛擬拍攝拓寬了我的想象邊界和創作邊界。”王平說,《師兄太穩健》的第二季劇本正在開發中,原先不敢想的場景在有了虛擬拍攝的經驗之後產生了新的可能性,她甚至打算邀請郎君參加下一部作品的劇本會,“它對我們整個創作的推進,甚至說想象力的延伸是不可估量的。我們的視效、虛拍和美術怎樣結合,這些東西在我們的創作最前端就可以前置。”

包括曾經被自動屏蔽的科幻題材,王平也開始考慮是不是可以嘗試一把。“作爲一個創作者,你會覺得有虛拍這個技術,它真的是會拓展一些題材類型。”不過這不意味着虛擬拍攝是萬金油,“對東方仙俠、洪荒這個類型,虛拍絕對是我們的製片方的福音。但是如果對現實主義題材,就未必用這麼多,還是要分具體的情況和場景。”

從《清明上河圖密碼》到《師兄太穩健》,8個場景增加到19個場景,證明了虛擬拍攝的能力和價值,但這不代表虛擬拍攝佔比越高越好,“適合”纔是最重要的。作爲提高效率的工具,技術的終極目的仍是爲創作服務。

“我們要把各種技術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能夠解決主創想表達的內容,我覺得這是核心。”如許佳所說,“我們不能爲了技術而技術,我們要發揮技術的優勢去解決劇組的問題。”

採寫:南都記者 餘曉宇

圖片:受訪者提供